146.劝降书

重生之老子是皇帝 贰蛋 3098 字 11个月前

看这劝降书,语气之狂妄,全然没有将他还有他麾下近十万兵马放在眼里。

欺人太甚,实在是欺人太甚,阿里海牙的胸膛剧烈起伏着,久不平息。

见到他这般愤怒,众将都不自禁伸长脖子,各自眼中有着好奇,想看看劝降书上写的什么。

劝降书?

那就是还有退路咯?

但显然,阿里海牙没打算给他们看,直接将劝降书放到蜡烛上点燃,眼神阴冷扫过众将,最后落在面前偏将身上时更是冰冷,声音中都满是寒意,“这劝降书,城内还有多少?”

他自然也能意识到这份劝降书的阴毒之处。

偏将拱手道:“禀元帅,宋军共投数百份,末将已另士卒将其收拢,并严令不得张扬。”

“嗯……”

阿里海牙脸色总算稍缓,点头道:“这件事你处理得不错,继续回去守城吧!”

“是!”

偏将大步往殿外走去,心里却在冷笑。

他现在算是彻底对阿里海牙失望了。

他娘的,老子辛辛苦苦跑进来报信,连个羊腿都不分给老子吃,他们屁事没干,却是吃得满嘴流油。如此区别对待,以后跟着你阿里海牙还能有什么前途?

这偏将心中是越想越愤慨。所谓良禽择木而息,而跟着阿里海牙这棵朽木,显然没有任何发展前途。

他心里忍不住地泛起其他心思,那篇劝降书的内容不断在他脑海里晃荡。

宋军大营。

赵大、赵虎率飞龙士卒回到赵洞庭车辇旁,“皇上,劝降书已经送到城内去。”

“噢……”

车辇内响起赵洞庭的应答声,有些沉闷,“过两个时辰,再去送一波。”

赵虎有些不解,“皇上,还送做什么?”

赵洞庭道:“越多人看到越好,你们领命便是。”

赵大、赵虎便不再多问,连忙答应,又屁颠屁颠跑去那个随军小吏那,让小吏继续写劝降书了。

这夜,又是数百份劝降书落到荔浦县城头。

这将领自然并非蠢材,他在看到劝降书的瞬间,就全然洞晓了宋军的心思。

按照常理,他此时应该责令士卒立刻将箭矢都收拢起来,不得张扬。但是,他的眼神却在不断闪烁着。

他在阿里海牙麾下是万夫长级偏将,副的,说白了就是没有多少实权,并非是受到重用的那种。要不然,大军正是疲乏之时,阿里海牙也不会偏偏命他来执行守城这样的苦差事。

现在,元军其余多数万夫长副将、偏将可都在府衙内大快朵颐呢。

因为谁都知道,宋军不会冒然攻城。

也就他这种边缘人,才会被安排来守城。

这将领不是畏兀儿人,而是汉族人。他知晓,若无意外,自己做到偏将已是到头了,难以再有升迁。

元朝中将领派系错综复杂,来自各族的都有,最受重要的无疑是蒙古族将领,而地位最为尴尬的,则无疑是像他这种汉族将领,准确的说,是在南宋谢太后宣布无条件投降以后归降元朝的将领。

忽必烈就算再大度,在南宋未彻底灭亡之前,也不可能重用他们。那不是大度,而是傻。

便拿那范文虎来说,在降元以前,他是殿前司副公事,位高权重,可降元后,却也只是张弘范手下副将而已,地位与在南宋时比不可同日而语。

是以,这将领眼神闪烁着,却迟迟没有命令士卒将箭矢全都收拢起来。

直到过去半柱香的时间,城墙上的士卒们看到劝降书议论纷纷,那些识字的将上面内容念给那些不识字的听,劝降书以极快的速度传扬出去,渐渐有不可阻止之势,这将领才回过神来,猛然喝道:“将箭矢和劝降书全部都收起来,军中将士不得私自言论,违令者军法处置!”

说完,他自己却是捏着劝降书就匆匆走下城墙,骑马往府衙去了。

守城士卒见他走远,哪里会真的不再议论,很快,劝降书的事便在城头几乎人尽皆知。

当然,至于这些士卒们心中是如何想,那便无从得知了。

不过有很多人的眼神的确微有变幻,甚至有人已经在暗暗商榷着是否要结伴出城去降宋的事。

此时的荔浦县根本就没有太多百姓,家中也难有余粮,怎么可能养活元军这么多士卒?

之前进城抢粮,也只有少数士卒抢到粮食,大多数的人还是饿着肚子。

纵兵抢粮,连燃眉之急都未能解。

这边,偏将驰马到府衙门前,匆匆翻身下马,推开欲要拦截的侍卫,直直往里面跑去,“本将有要事禀报元帅,滚开!”

不过,他这急匆匆的样子,却怎么看都有几分做戏的成份存在。

纵是紧急军情,他以前也绝然不敢这般冲撞阿里海牙亲卫。毕竟他只是个手无多少实权的偏将。

现在蛮横将这些亲卫冲开,还别说,他心里还真觉得有几分爽快。偏将眼眸深处划过几丝畅快之意,一路往府衙正殿跑去,难得的意气风发模样。

此时,府衙正殿里并没有斛光交错的热闹,也没有妖娆美艳的舞姬起舞。

气氛有些沉闷,有些诡异,个个将领的书案上都是摆着大块的肉,大坛的酒,各自狼吞虎咽,急不可耐。

行军这些天,便是他们也只有干巴巴的干粮吃,可谓是让他们苦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