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人在营地中转了一圈,高义欢才领着众人,离开军营,奔向汾阳城。
这时天地间一片白雪皑皑,道路上并没有人影,不过官道两侧的村落中却炊烟缕缕,显示着百姓们的生活已经回归正轨。
不多时,高义欢一行人奔到汾阳城,城门外却聚集了不少人,他们围在告示前,有人摇头晃脑的念道:“大魏王告河东乡亲父老,鞑虏未除,河东匪患又起。大魏为除鞑虏,为保护乡民,特招四方壮徒,各地豪杰为兵。凡应募入选之士,可得军田十亩,免税赋三年,望豪杰之士踊跃应募,保卫家园,驱除鞑虏,共举大事。”
高义欢穿着常服,百姓们并不知道他的身份,他打马入城,并没有引起太大的注意。
城内,几名魏军士卒持矛而立,一名小吏坐在桌前,前面早已排成长长的队伍。
另一边,几名军官则在测试应募的士卒,只要不是缺胳膊少腿,能举起一个五十斤的石锁,就算合格。
当然如果是有特殊的技艺,也可也耍耍兵器架上的大刀长矛,军中虽然不是特别依靠个人勇武,但是勇武的人,无疑会更容易出头。
这时一名汉子,很轻松的单手举起石锁,引得一阵喝彩,然后又将大刀舞得虎虎生风,让测试的士卒都十分佩服。
“好刀法,把他的名字记在丙策!”
高义欢通过盘查后,并没勒马停下,几十万魏军,人才济济,一个有些本事的汉子,并不能引起他的特殊对待。
“大王,看着个架势,十万大军,用不了多久就能募齐啊!”陈名夏微笑道。
高义欢对募集的速度也很满意,“能募集这么快,其实还得感谢鞑子。要不是清军搜刮太狠,百姓没了余粮,哪有这么多人投军。”
······
(感谢小竹子哥哥的200打赏,感谢大家的月票,推荐,订阅)
高义欢一行人马蹄哒哒的来到军营前,便见在军营外的小道上,一条浩浩荡荡的队伍,正绕着军营在雪地中跑圈。
高义欢勒住战马,这正是西魏国在晋南招抚的土寇和义军,他们将被集中训练三个月,素质好的会编入丙种营,不好的就只能编入丁种,轮为地方治安和补充部队。
现在清廷在河东的统治崩塌,西魏还没有完全接手,地方上权力出现了真空,各路英雄豪杰,牛鬼蛇神蜂拥而起,河东义军和土寇加起来,怕是有四五十万人。
这些人不事生产,要是不尽快处理,必然会危害地方。
现在整个河东,大概分为几大快,太原城为阿济格占据,太原府和平定州之北,被姜襄和李建泰控制,两人收编义军,听从他们号令的人马,大概有十五六万人。
剩下的州府中,那些位于交通要道,或者是重要的关隘,则被魏军控制。
那些位于边边角角,如西面吕梁山中的许多州县,就被义军和土寇占据。
西魏国现在的策略就是,先进行收编,要是收编不了,那就刀兵相见,迅速剿灭。
这时三千多新卒,一个个气喘吁吁的跑动着,为首一将看见高义欢一行人,忙对属下一声吆喝,“继续跑,再跑一圈,就回营吃饭!”
他交代一句,便脱离队伍,向高义欢跑过来,奔至近前,单膝行礼道:“臣王光泰参见大王!”
“辛苦了!”高义欢笑着点点头,然后又看了看跑圈的士卒,笑问道:“新卒训练的怎么样?”
“回禀大王,这些新卒基本什么都不会,也没纪律性,不过都是庄稼汉,比较老实,体力也还行,练几个月,见见血,能力应该可以介乎于丙种和丁种之间。”
“吃苦耐劳,是绝大多数百姓的特质。”高义欢点了点头,又问道,“有逃兵吗?”
王光泰道:“逃走了一些,主要是些土寇的头目,他们自由散漫惯了,受不了约束,逃走了十多个人。普通士卒能吃饱饭,有地分,还有钱拿,多半不会当逃兵。”
高义欢微微颔首,“逃走的要进行抓捕,这些人都是不稳定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