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1章 动之以情

官道巅峰 钟表 2179 字 2024-04-22

这时候,这三个人的表情还是没有明显的变化,但是至少他们的眼神,已经不再闪闪烁烁的躲着王晓松了。

王晓松接着说道:“凌水河的情况大家也看见了,我们以前常说农业是我们的根本,但是我们现在,为了发展低端工业,已经几乎彻底毁掉了滨莱县的农业生产。

就用老郑刚才的例子来说,塘南镇,十四个行政村,两万多亩农田,原先是种植粮食,水果,大棚蔬菜等等的经济作物。

就是因为三家小小的造纸厂,整个塘南镇现在,都快上了人家城市副食品采购的黑名单了!土地减产,种不出东西,种出来了又卖不出去,这损失有多大?大家粗略算一下就知道了。

而那三家小造纸厂,每年给县财政的贡献是多少?我告诉大家一个确切数字,四十三万六千三百一十七元!

就为了这些,我们砸了塘南镇上万名农民的饭碗啊!让多少像老郑一样,心系故土,却有家南回的老百姓的心啊!

上次班子会上,很多人都说我的方案太激进,但是我想说的是,眼看着滨莱县的环保局面都烂成这样了,我的方案都已经算是保守的了!

人家梅书记任期满了之后高升走人,留下来的苦果,谁来吃!是千千万万的滨莱老百姓。我不是危言耸听,继续这样让事态糜烂发展的话,用不了五年,十年,三年之内,滨莱就要出大事!”

王晓松算准了这三个人的软肋,他们都是滨莱本地人,首先热爱故土的心是天生的。滨莱的环境,是关系到滨莱老百姓未来几十年,数百年的民生大计,他们三个不可能不关心。

果然,听见王晓松这一番讲述之后,三个人总算是有了些许的反应。

郝成长叹一声:“王局长,你说的道理……我们这些人又何尝不懂啊。”

这句话说的,顿时就让几个人唏嘘不已,赵晓琳却微微一笑:“没关系,先上菜吧。你们的手艺个名声,我们信得过。”

菜色上来,几个人品尝了一下,顿时就对老板手艺赞口不绝,这时候,王晓松就开口了:“其实啊,咱们滨莱县的菜式,从菜系归类上来说,属于鲁菜。

但是因为我们正好夹在胶东省和京城之间,早年鲁菜八大名师进京传艺,都是以滨莱为必经之路。所以京派菜系,包括谭家菜之类的官府菜,宫廷菜,也受到了很多我们滨莱菜的传承影响。

之前我调研的时候啊,跟一些烹饪界的专家有过接触,他们跟我说过,滨莱这个地方,看成是北方菜系之中,承上启下之集大成者。

但是可惜了,一来是因为滨莱的区位优势已经消失,而来是因为交通不便,三来是因为滨莱本地很多优质食材已经无法继续产出,现在的滨莱菜,倒是成了‘上不了’台面的象征。”

这句话说的众人都嗟叹不已,这时候,就有一个人一瘸一拐的走过来上菜,刚刚走到旁边,孙立红忽然惊叫一声:“老郑,你怎么在这里?”

这个来上菜的瘸腿男人,就是孙立红说的老郑,看见孙立红之后,也是一脸惊喜:“老孙,你今天上这儿来啦。”

孙立红看上去很激动,拉着老郑一定要让他坐下来:“来,我给大家介绍一下,这是我当年的战友。当年我们一起参加两山轮战的时候,我负伤了,是老郑把我从火线上背下来的。

那时候要不是他,咬着牙,硬是把我送到了卫生所,我早就玩儿完了。后来我听说你不是在南疆安家了吗?什么时候回来的?怎么不来找我?”

老郑苦笑一声:“你看我这条腿,战役结束之后,我也成了伤残军人,先是在南疆做营生。后来这个身体越来越不济,年纪也大了,就想要落叶归根。

可是我回到我老家,滨莱县塘南镇之后,才发现我们镇上,基本上都已经搬空了,我没办法,又不想走回头路,就只有在县城找点事情做。

人家这里的老板一听说我是伤残军人,对我很照顾,我在这儿挺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