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东西不嫌多,这些东西李阳自然是美滋滋的揣进腰包了,当然喜祸通常并行的,有了喜事,自然会跟着不如意之事。
“传国玉玺还是被孙坚他们找到了吗!”李阳有些遗憾的对张良说道:“原本我以为自己有熟知历史的优势,让你等留在洛阳,等到大火熄灭赶紧寻找玉玺,或有希望呢,唉!果然某些历史剧情还是不可逆的,算了,得之我幸失之我命。”
李阳留下张良和四万逐日弓兵,就是为了这传国玉玺。
虽说李阳并不知道这传国玉玺的属性,但是它毕竟是一国重器,李阳相信若是能得到,那自然是好处无穷,当然紧跟着的坏处也肯定非常多。
“难得大哥如此看的开!”张良笑着说道:“大哥,良觉得此等结果其实最好,大哥以异人之身得到玉玺,若是被他人所知定会引得群雄同讨,看那孙坚猛虎也被逼的南逃,便可知。”
玉玺已经被孙坚拐着南逃了,李阳即便是再想要也无可奈何了,只能无奈的点了点头。
到现在为止此次洛阳之行也算是到了结尾了,不过在带大部队回青州之前李阳还要解决一个大麻烦,那就是六万多洛阳百姓的安置问题。
不过,经过张良的一个‘善意’的提醒,却将这个大麻烦,变成了一个大人情。
洛阳毕竟也是曾经的帝都,即使现在被烧毁了,但是也改变不了它是大汉中心城的位置,所以必须要进行整理和重建,而这个重任自然落到了离着洛阳最近的一路诸侯河内太守王匡手里。
值得一提的是,可能是由于有李阳这个巨大的蝴蝶的煽动,让原本应该死在曹操手里的王匡奇迹般的活了下来。
不过重建洛阳这个在别的诸侯眼里是灾难的事情,在王匡这个汉室忠臣眼里,却是一个必须完成的任务。
重建洛阳,自然需要大量的人力,原本王匡还想从河内调来工人,如此一来不仅费时而且费力,现在李阳带来六万百姓,怎能不让王匡高兴。
而且这些百姓还是洛阳的原住民,王匡相信对于重建洛阳,这些人定然比河内人更加上心,所以对于李阳自然是千恩万谢,并且还表示给李阳一些回礼。
听说王匡居然这么“上道”,以李阳的性格自然不会放过,领地处有太史慈贾诩他们,李阳也不着急回去,所以李阳打算跟王匡磨一磨,看看能不能多套出点东西来。
不过就在李阳要狮子大开口的时候,他却得到了一个让他异常震怒的消息。
李阳将六万人口和兵马驻扎在了渑池城外。
其实对于这六万洛阳百姓,出洛阳之前李阳便与张良商讨过。
对于这些剩下的百姓,李阳其实是主张将他们留在就近的县城,因为带着百姓实在是太慢太麻烦了。
但是张良却是不同的一件,张良建议将他们全部带回洛阳,只是因为一点,那就是名望!
董卓之乱前后,曹操可以说是从一不知名的小卒,直接上升到了大诸侯。
而且董卓之乱之后,曹操的势力更是蒸蒸日上,发展超级迅速,其实就是因为声望和名气。
有了名望,便有人才来投,再加上曹操用人不疑,更不管是否是世家,有了人才的投靠,曹操的实力才发展的这么迅速。
有玩家分析过,曹操用人不疑,不轻视寒门子弟,是众多人才投靠他的一个大因素。
但是大前提是曹操声名远播,有人先去投靠他,若无名声无人前来投靠,谁知道你用人不疑,谁知道你不轻视寒门啊。
而前期的刺杀董卓,发诏书讨伐董贼只是一个辅助。
真正对曹操名望有最大提升是他愤然追击董贼和其余诸侯默然不动的鲜明对比。
即便是曹操战败狼狈而归,也依然阻止不了曹操的名望,骤然升到至高点。
不过这次与演义不同的是,除了曹操外李阳也成了‘愤然出击’的汉室忠臣,而又与曹操不同的是,李阳若是追回了大量的洛阳百姓,这将会给李阳增加一个爱惜百姓的光环。
经过三天的艰苦行路,李阳带着百姓也回到了洛阳城,李阳带着六万百姓回到洛阳。
虽是声势浩大,但李阳来到洛阳时,却也没有得到任何诸侯的夹道欢迎。
在洛阳城门口,来迎接的只有张良和李阳的青州本部兵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