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3 幕后政治

妙茜脸上露出了苦恼的神色。

浅空解下浴巾,露出了里面的身材,随着空间折跃点抵达自己身边,衣服犹如变身动画一样出现在了自己身上。

浅空说道:“如果,你真的让我来决定。我不介意好好利用利用你”浅空撩起妙茜的头发。

而当妙茜抬起头。却被浅空拈起了下巴。妙茜眼睛有些迷乱。

浅空坐在了妙茜的身边,说道:“如果有一个人,不允许你去见他,而你又非常想去见他,你该怎么做?”

妙茜说道:“那就做让他不得不注意你的事情。或者说是,让情况发展到他不得不来找你。”

浅空眼睛亮了一下,然后笑着点了点头说道:“的确,你说的没错。但是如果这个人知道这一切,会不会恼火呢。”

妙茜摇了摇头说道:“不允许你做什么,就是对你的忽视。所以必然会忽视你的行为。”

浅空托着腮发了一秒的呆,然后点了点头,随后对面前的人说道:“看来你在找我的时候就已经有,你的计划了,现在说出来吧。”妙茜打开了北太平洋的地图。

日本的巨头政治,而这个世界其他地方也进行着巨头正值。

南洋地区,在这个全球战火弥漫的时期,南洋地区保持这较为安宁。这种安宁的基础,南洋的港口中驻扎了大量来自北方的舰队。全方位的维系着这场婚礼的安全。

赵清浊和李雅兰的婚礼,在南洋各界的欢欣鼓舞下举办的非常隆重。

李雅兰也是一位神眷者。对于任何一方势力来说都是极高的价值的人物。这是在黄金时代结束后,现在第一位外嫁的女性神眷者。相比而言盛怡苒的外嫁,都不被允许。犼部如此大方让出一位女性神眷者,自然是有原因的。

太平洋阵营咄咄逼人的扩张让南洋各界非常不安,所以联姻,派遣重量级人物联姻。

此次联姻中规模盛大,城市中的花车,以及街道警察二十四小时巡逻。这些措施且不提。

在婚礼的时期,天空中的战机起飞。且一艘艘军舰高度戒备,两个人的婚姻的安保水平达到了国家总统会谈的级别。

其实也不怪南洋这么紧张,毕竟玄鸟部的乌龙事件在前(卢九重抢亲记。)此次联姻中,犼部的人在仔仔细细询问了李雅兰自身的意愿后,才进行了这场婚礼。

南洋的那些大家族。害怕从哪个疙瘩角落中冒出来一个五级白银能力者之类的人。出来搅局。——不过整个婚礼过程很顺利,让南洋的老家伙们舒了一口气。

宇田和云念分别代表着两派的利益,进行了幕后政治协商。这种政治模式的社会基础:下面的人(大部分民众)相信上面的人是最有能力达成尽量较好的利益合作模式。

在孟位的历史线上,这种日式政治思维一度影响了整个东亚众多地区。甚至一度被外界的人认为就是东亚的政治思维。其实仅仅是日式思维,东亚大陆在大革命后,社会思维和日式民众思维不一样。

日本,韩国,香港,台湾,以及南亚浸淫在这种社会环境中,这些地区的民众,以及商人在思维上和经过彻底社会大革命的中国大众思维有着较大的分歧。

这种分歧来源于两种不同的民众潜意识的统治文化。

1:商鞅立法式。

:2:幕府式。

具体细节表现,

例:在二十一世纪,当韩国,商家做出伤害中国民众感情的事情时。这些商家很傲慢,进行了拒不道歉。中国人眼里——这他妈就是在公然挑衅大众。作死吗。但是要韩国商人的理解方式是这样的:“你们这帮小人物在这里废话算个屁。老子给你们老大(中央政府)交的钱比你们多。”

这是幕府式政治的思维模式,在幕府政治下,下层的喧哗,无任何作用,只能为上层试探对方手段。他们认为他们只要和中国政府来谈论话题就行了,而自信自己给中国政府的商业利益,不会让政府对自己下手。

幕府式思维的商人以及小媒体也是关心政治的,但是仅限于上层政治风向。

比如说:台湾,香港,以及其他东亚记者,在每年的时期对东方两会内容高度重视。让专家一遍一遍的解读。

但是遇到大众舆论风向,这些的幕府思维下的媒体却显得非常迟钝。带着傲慢的态度认为“你们只是小人物,胡乱发话会给中央造成麻烦。不要搞义和团模式的。”

这就是幕府式文化,小人物可以不负责任的说话,不负责任的发表舆论,但是代价是,小人物(小媒体)说话的有效性在社会上并不高(这些地方小民看起来有着超乎想象的言论自由,)。但是小人物只有扯淡的自由,小人物真正想要为集群利益说话,就只能靠着大人物,靠着自己这一方说话算数的大人物和对方的大人物之间对话才能务实的解决问题。

幕府式文化,在中国也有,师爷幕僚,然后到秘书,下属,曾国藩时期幕僚集团是以当时亚洲第一。准确的来说,这种幕僚封建模式,就是唐朝传给日本的。

但是在现代和日本模式相比。另一条时间线中国显现出的是另一种模式。这是一个巨大的历史岔道。

一切都是在二十世纪红色大革命时期,自春秋战国以来就泯灭的举国动员制度,从华夏再次出现开始重现。

春秋战国时期,动辄十万,二十万,甚至超规模的长平之战。这是一种极为可怕的超级动员制度。这种动员力,要么民众是盲信,要么是统治阶层做出足够取信于下层的表现。由于汉代后豪强崛起,民众盲信越来越难。以至于这种超级动员制度在华夏很长一段时间是看不到的。——一定程度的是封建幕僚制度。

当然随着另一条时间线文明近乎灭亡的时候,这种制度在统治集团放弃了幻想且务实的时候,被用了出来,最大规模的发送了基层的力量。淮海战役的对国民的动员力度,直追战国后期。

而这种制度也造就了后面一百年的时间,东亚大陆的中国和边缘其他儒家文化圈国家,在民众文化方面有着明显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