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五百三六章 鸠鹊换巢否 天子峻急危

墨法剑 曙光 2210 字 2024-04-21

但是这些不同的传言一天之内却造成了一个景象。

那便是长安城人心惶惶,店铺关门,民众大肆抢购囤积粮米蔬菜,或者举家带口的人们连夜套好车辆,担起挑子,出城逃难。

把守城门的士兵刚开始还劝阻蜂拥的民众不要相信谣言,但是最后居然有一些军卒将领放弃职责防守,加入了这些惊慌失措,马上就成为难民的难民群。

谁也不知道他们这些看似耀武扬威的军卒为何也要卷入逃难的洪流难民之中。

长安城以东往潼关,已经绵延数十百里准备逃亡关东的难民,尚且还没有经历劫难的难民们布满在道路上,已经拥挤不动。

号称千古未有之盛世的国朝历史上,不出几年便会发生的战乱和逃荒逃难又一次开始,仅仅不到二十年的,近乎一触即溃的安宁又一次被打破。

更可怕的是,没有皇帝的旨意和京师提督的军令,京师禁军已经开始躁动和军心不稳。

贤德皇帝安插在军中的监军每个半个时辰便有来汇报军情和军心不稳的,甚至开始有十成群的联结和私下集会。

这一切让太极宫中刚刚新手初试消灭了秦震中和齐辛候,自信满满,正跃跃欲试想要大展手脚的贤德帝束手无策。

他不知道谎言的力量原来如此可怕,他甚至不惜屈尊纡贵,想出宫向他的百姓解释,要他们不要慌乱,要他们不要相信所谓战乱的谣言。

因为他知道不管谣言是如何来的,谣言却绝不会按照他的本意去消弭,人心惶惶的既定事实也无从劝慰消解。

可是他忽然发现自己已经失去了信心和底气,他不知道这些谣传的突厥入侵,大臣叛变,党争杀戮是不是会变成真相,事实上,内讧杀戮已经开始,大臣叛变也早就印证。

可是他也知道,此时的百姓哪里管你是什么皇帝宰相,哪里还有尊卑贵贱的分野?

这样的解释合情合理,尽管爵品略有相差,国公还比不得这位九江王的品级,可这国公的位置乃是以十大汗马功劳换来,区区靠着血缘得以恩荫,无尺寸之功的王爵,更不知道当今国朝有数十个。

孟国公的权倾天下一百五十余年,数十年来每一届孟国公几乎都是当朝的首辅宰相,其实际的威权,早就非一个空有其名,地贫位微的皇族远支九江王可比。

如是这位贤德皇帝真的做一个嫡长子继承了王位,可以说实在是以高就低——如果他真的是传说中的孟国公言世昭的私生子的话。

当然,如果寄养在别人家的儿子反倒夺了人家的世袭王位,让九江王的亲生儿子们靠边站,那显见的太也太有点鸠占鹊巢,蛮横贪婪了。

好在言世昭志不在此,他当然也不会看上区区一个恩封的王爷,如果他想要更进一步,如果他不再顾及人言,恐怕亲王也有的封。

当然这件事的来龙去脉早就风传朝廷和江湖。

不过最奇怪的是这件事起初并没有捕风捉影的痕迹,也只是贤德皇帝登基半年后,老九江王的忽然甍逝,然后这传闻便不胫而走。

似乎人们一下子就恍然大悟也似,谁也不会相信的事儿确忽然间就成了人们深信不疑的事实。

老王爷之死使得这传说和谣言的可信度不是降低了,而是被人们当成了不可置疑的事实。

贤德皇帝和言世昭都知道这背后造谣者的目的和心态:

如果事实成立,言世昭犯下了欺君罔上,欺瞒先帝的不赦之罪,其罪不容诛,罪及九族洵属无疑。

而贤德皇帝恶紫夺朱,以异性冒认国姓,也顺理成章的成为了僭主,那么等待他的结局只有国姓的皇族逼迫其下野或者被弑杀。

那么这背后的谣言遥控把控者,也就成了最大的赢家。

最可让人信服的乃是,言世昭一心一意的辅佐贤德皇帝登基,自然也是理所当然,自己的儿子,自己家的江山,谁还会当仁不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