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四二章 文士畏老粗 贫苦肢体残

墨法剑 曙光 2192 字 2024-04-21

之后辗转分发,云天化被差遣到长安城里一座王府为奴,虽然沦落,比起那些被发配到边远的郡王府的太监们,也算是他前世积德行善,

这王府正是当年长安御街上飙车横行而丧命的田国新依靠的东平王府。

不过那时候还是老东平王在位,后来的那位袭爵的末世东平王还未曾因为老爹的故去而袭爵。

这东平王功勋卓著,别看是异性郡王,却比那些同姓亲王更加被皇帝看中,允许他们世袭罔替。

所以东平王府的权威权位也是根深蒂固,与雄垂国朝一百五十余年的言氏家族可以相提并论,而且言家虽盛,一百五十年未有封王之盛。

这东平王封王,其实也是因缘际会,赶上了本朝平叛东南,挂帅亲征,赖有良将辅佐,东平王又是个喜欢纳谏的主儿,便一下子荡平了数十年未靖的倭寇,他一下子超越了原本的旧主言家孟国公,而成为异姓王。

言家的常保富贵,与他们遵行本朝法度息息相关,他们如何不知道封王的荣耀,他们若是想要讨要个王爵,也本是手到擒来,只是一家人已经占尽天下富贵,不能不知进退,月忌盈满,人忌团圆,如果一下子把所有的权力威名都占尽,,对于后来的子孙,未必是一件好事,言家正是明白这道理,所有百年不衰。

以云天化的精明,自从了断人事,他就心中发奋,势必要做出个样子给那些给自己冷眼的家伙看看,他知道自己不成功上位,便要沦为阶下囚,数年一过,自己阉人的身份,必定年长气衰,成为一个无用之人,到时候,就连自己接济帮扶的兄弟姊妹也未必看得上自己,遑论他人呢?

所以他勤学好问,伶俐聪明,当差之时,手脚利索,十几岁的时候便成东平王府的一名领班太监,成为东平王极为信赖的家奴。

以他的无知贪婪,出身贫家的残忍,自然不是什么善男信女,自然也很利用自己的权势威名做了一些伤天害理之事,放高利贷,抢男霸女,可以说是无恶不作。

{}无弹窗而许敬宗之徒,皆用曲笔回护,其为史家之品行可见一斑。

这尉迟敬德鲁莽野蛮,仗着劳苦功高,眼里除了皇帝老子,别无他人,连皇帝的堂兄弟江夏王李道宗都几乎被打瞎了眼睛,也许,许敬宗这种文弱书生是怕这大老粗动粗用蛮,所以不敢秉笔直书?

哈哈,有时候,作者怀疑,那简直就是一定的。

如五代名臣,历仕四朝,官至赵宋宰相的一代名臣薛居正领衔编纂《旧唐书》之时,多用唐朝史官记叙之原文,不加甄别,其中颇有自相矛盾者,虽然可见作者保存史料之苦心孤诣,不过这种马虎似乎不应该是严谨的史家所犯的舛误。

作者大半以为,这种编纂前朝国史的官样文章,多半都是皇帝指派的差事,多是为了盛世添一华章,也没有人当成是了不得的经国盛事,所以做起来马马虎虎,也没有人当成什么了不得的事儿,所谓盛世修史,只是个门面而已。

其实薛大宰相也可能是因此马马虎虎,领一份干俸,挂一个名衔,混混日子。

以今鉴古,大概这位一代名臣也不过是组织了一个写作班子,挂个名,任一班秘书写完东西,自己再上书皇帝做一篇序,自己再做一篇序,四平八稳,骈四俪六,工工整整,著作权就划归了他老人家而已。

至于《旧唐书》里究竟说了什么,用了什么史料,那些编纂的相府文士长史们,兴许比薛居正更知道的多一些,因为他老人家未必通读过这部自己的作品。

所以,大家所看到的什么其中的史料真伪,与事实真假,以华夏做历史者为尊者讳的优良传统,纵欲过度附会成思亲而亡,如关云长一意要劫夺秦宜禄的妻子,却成了后世之中忠孝仁义的化身,这些颠倒黑白一比较,作者的那些小说家言也的确不乏几分真切。

总之,这盛世,如匹夫匹妇所愿,也合乎惯于受官府凌辱欺压的百姓沉默寡言之中忽然间如吃春药一样找到一种自信。

因为他们总是会错意老爷的盛事会给他们带来福气,他们总是以为老爷家的奴才们刀剑磨得明亮他们也显得威武英雄,他们从来不以为老爷家的刀剑狼狗是对付他们的,因为老爷也的确说这些刀剑狼狗是防备外村的盗贼草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