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至,作者也被他一番慷慨陈词和贵族之家的身份给蒙骗了呢!
自此,虞老和诸葛青阳开始与虞初村人产生的隔膜,诸葛青阳也开始感受到原来这个文明的虞初村野并不文明,他们建构的能够抵御外敌数千年的堡垒也慢慢的开始出现了裂痕。
虞初村人见识短浅,只注重眼前的利益,还不明白诸葛青阳的苦心孤诣,更不知道诸葛青阳的大志雄图。
呵呵,如果读者觉得作者不是疯子,或许以为作者乃是曲笔回护诸葛青阳这个千古名家子弟吧。
说起来,虞初村尚未施行有效的货币以供交易。
因为虞初村的人本来也不多,此村中物产极为丰饶,粮食果蔬,山珍水产,无所不有,他们也自认为他们的文明昌盛繁荣,不知域外文明物产为何物。
他们差不多已经赶得上那位十全老人说的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了。
当然因为此地并不靠近海洋,若是想食用海鲜,便有所不能,好在此村中人历来无有妄想之念,他们也并未见到过大海,对于大海,也不过以为只如智者庄子说的一样,汪洋辟阖,玄之又玄,与己无关。
他们又不与外界互通有无,如果村民之间要交易商贸也都是以货易货,他们使用的如果说还叫货币,那就是金银。
不错,就是世人为之疯狂追逐的金银。
诸葛青阳代替村中人与外边的文明通商沟通,或者将本村的货物运出去,将外界的物品运回虞初村,用的便是金银。
{}无弹窗他既不投奔霸业雏形已现,三分天下有其二的曹魏,是其不欲锦上添花;他也不效顺历经三世,民殷财阜,兵精粮足的孙吴,是其无愿做守成之君的奴役仆隶以为驱策。
他与三顾草庐,礼贤下士的刘玄德君臣相得,得君行道,与直至知天命之年尚且无有建树的昭烈帝,成就了一番王图霸业,顺延汉室国祚四十年,这一番可歌可泣的勋业,成为后世君臣议论风评的典范。
汉家炎火不灭的真基业,正是靠着祖上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得以保全。
后世之中,赞其诸葛大名垂宇宙,誉其大山江倾之梁栋,洵不虚也!
此种开疆拓土,一木撑起霸业雄图的管仲乐毅之才,忠心楷模,人臣典范,固然有些言过其实,不过也应洵是千古英雄。
诸葛青阳有如此英雄了得的祖上,自然不免会生出几分的孤傲和骄傲,自然会有我的祖上岂止是阔气,而且没有他,就没有顺延汉室国祚的蜀汉的虚矫。
他的不欲臣服伪晋,固执于祖上的王图霸业不可覆灭,一心要兴复王业,戮力诛除司马伪晋的雄心壮志,未免不是这种傲慢作祟。
不过对于这个来自那个靠汲取他人的财富而致富保有财富田产子女玉帛的文明来说,诸葛青阳这种不因人才成事的志气,这种立大志,欲成事的风骨,也的确算是异数。
说不得,虞老占用了村中的公有财富,将村中应有的民事官的办公所在当成了住宅,已经让本来公私分明的虞初村因为此事暧昧难言。
人毕竟不是傻瓜,就算是再纯净的心灵,再高尚的品德,也会生出异样的不平之念。
而且他居住的大宅院每年还需要新的民事官诸葛青阳带领村人起来翻修整饬,也耗费了不少的公帑,此事虽小,于村民的心中自然形成了身居高位者可以占有公器的想法。
毕竟,其他村民的屋舍整饬,,田产收拾,都要靠着自己担当,而虞老家就可以让民事官组织他人为其帮扶,他们的子孙躲在树下喝茶乘凉,他们的田地收割却又要别人担当,这是什么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