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关键的是,崔耕是推李重福位的人,他们俩岂能不精诚合作?
没人问崔耕和李重福谋反怎么办。,这时候和唐玄宗的天宝年间不同,内陆府兵的战力并不弱。
崔耕和李重福若要造反,以一地敌全国,必将一败涂地。当初武则天称帝后,十分顺利的扑灭全国叛乱,是这个原因。李隆基设计让李重福和崔耕出外,也是这个原因。
所有疑问都已解决,韦后极力撺掇,李显终于下了一道圣旨,任命崔耕为新罗道行军大总管,河北道、山东道安抚使、安东都护府大都督。
给了他这么多官职,再不任,也太交代不过去了。
崔耕终于欣然领命。
……
……
楚国公府内。
吴知跪倒在地,满脸歉意之色,道:“崔相,小人实在是对不住您啊!”
“等等!”崔耕一抬手,道:“咱们有事儿说事儿,莫扣那么大的帽子。凭你吴知,也配对不起我?”
吴知说道:“小的这几日冥思苦想,忽然发现。,您这一步亏大发了。”
“你指的是,用郑愔辞官换本官出外?”
“正是。即便加您的新官,也是个亏本买卖。如今陛下身体不好,太子和您俱皆出外。万一京城有了大变,你……悔之晚矣。”
“呵呵,关于这点儿,本官岂能没想过?不过……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啊。”
“什么意思?”
“难得吴先生如此为本官着想,今日我让你开开眼界。”
言毕,崔耕轻拍了两下手,道:“根海!”
“在!”
“去本官书房里,把书桌那个摆件带过来。”
“是。”
功夫不大,脚步声声,宋根海拿着一样物事出现在了吴知的面前,将红绸扯开,道:“吴先生,请眼吧。”
{}无弹窗
郑愔其实不姓郑而姓鄚,并非真正的荥阳郑氏之人。
二十多年前,荥阳郑氏旁支郑亦凡家的小孩儿得了一场急病,死了。
郑亦凡老来得子,这个孩子一死,相当于绝后了。
本来,按道理说,他可以认一个义子继承香火。但是,奈何,他乃五姓七望的荥阳郑氏之人。
五姓七望连与皇室联姻都不愿意,更何况乱认义子?
按照族规,荥阳郑氏之人不是不可以认义子,但是,必须是本族之人,或者其他四姓六望过继过来、
现在问题来了,郑亦凡家乃荥阳郑氏旁支,不甚富裕,五姓七望有谁肯把儿子过继给他?
最后,郑亦凡没办法,决定铤而走险。
他找了本地一个姓鄚破落户,给了那个破落户一笔钱,买下了他的儿子,代替自己原来的儿子,这个人是郑愔。
二十多年过去,郑愔自己都把这事儿忘得差不多了。他对待郑亦凡夫妇,真如同自己的亲爹亲娘一般。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
这一日,他在选官的时候,遇到了吴知。
吴知所言的“汉却是你郑大人哩”,这个“汉”,暗指的是他本来应该姓“鄚”。因为“汉”的繁体字“漢”,与“鄚”在字形,颇有几分相似。
再加那句咱们有缘,郑愔这才认出来,眼前之人,竟然是自己儿时的玩伴。
只是吴知长大之后,身材严重变形,刚才自己没认出来而已。
别人不知道自己的底细,吴知能不知道吗?
若是自己的真实身份暴露了可怎么办?自己倒是好说,无非是被那些士人看不起。但是,养父养母,恐怕连性命都不得保全。而且普天之下,无人为他们出头。
不,这种事情,绝不能发生!
于是乎,他马换了一副脸色,给吴知选了一个好职司。
按说这事儿这么过去了,但是,郑愔不放心吴知啊。
他暗暗琢磨,若是吴知得了甜头,得寸进尺怎么办?他一次次提要求,我一次次的答应,早晚有一天,他欲壑难填,这事儿得暴露。
不如……我先下手为强吧。
这完全是郑愔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人家吴知只是求一个公平对待而已,并没有想在事后再要挟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