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2章 热烈来欢送

奋斗在盛唐 牛凳 3196 字 12个月前

朝廷见不是事儿,就下了一道公文。从今以后,想立碑可以,但先上书礼部,详述该官员的功绩,礼部觉得没问题了才准立碑。

从官员离任,再到吏部回文,最快也得半年,离任的官员看不到,那还有什么意义?所以,功德碑就渐渐没人立了。

取而代之的,是万民伞。

伞者,遮蔽也,象征着官员爱护百姓,为百姓们遮风挡雨。在一把伞上,绑上若干条黄绸,写上献伞之人的名字,就是万民伞了。

由于万民伞方兴未艾,御史盯得甚严,目前还没有官员敢无耻地组织百姓们献万民伞。

好死不死的是,扬州这地方特别富庶。说实话,官员们不做事,就是对扬州最大的贡献了。

所以,一直以来,百姓们就没送万民伞万民伞的习惯。高仪这么当众说出来,一方面是借机提示百姓们,等张潜离任的时候,可别忘了这茬儿,另一方面,也是小小的打击一下崔耕。

就在他的话音刚落之时,就有一个声音响起,“高长史,你把咱们扬州百姓们看得太小了吧?我等若连万民伞都忘了,那还够一撇一捺吗?”

人们循声望去,却见是一个身材高大,略显肥胖的老者。

高仪还真认识他,此人姓单名永元,是江都县数得着的大地主,在地方上颇有威望。

他问道:“怎么?单老爷子准备好了万民伞?”

单永元略带不悦道:“咱们这话可得说清楚,不是老头子我一个人送的万民伞,而是江都县百姓们送的万民伞!”

然后,他一挥手,道:“来,把万民伞抬上来!”

一把伞能有多重?咋还抬上来呢?

等人们见过了实物,才恍然大悟,这不是一把伞,而是数百把!上面密密麻麻缀满了黄绸,写着百姓们的名字。

咚咚咚

突然,单永远双膝跪倒,给崔耕连磕了几个响头,道:“崔县令,要不是您,大家就过不了那场旱灾。这个头不是老夫自己磕得,是代这万民伞上八千四百三十二名百姓磕的!”

此言一落,全场哗然!

所谓“万民伞”,那不过是个夸张的称谓。但单永元这个“八千四百三十二名”一出,可就几乎是货真价实地万民伞了!

最关键的是,人家给的这个理由简直太强大了。明着指的是,崔耕破冤案天将甘霖,暗中指的却是破禁屠令。

几乎所有人都觉得,崔耕得这真正的万民伞理所当然!

原来,不知不觉间,自己见证了一个奇迹的诞生,大唐的清官传记中,必然有崔耕崔二郎这么一号!

这还没完呢,紧跟着,又有四海商号,李善,地方大户宫家,乃至受了梁有贵欺压的大户们送的万民伞,上面密密麻麻地名字,达到了九千八百多个!

高仪见自己拍个马屁,还被崔耕扫了颜面,被夺了声势,气道:“可惜啊,还没真正达到一万个,不算名副其实的万民伞,呵呵,还是有些美中不足啊!”

“怎么没有一万个?”话音刚落,一个五短身材的黑胖子,扛着一个布口袋,越众而出!

{}无弹窗

桃花岛就是后世的觉华岛,面积广大,风景优美,有北方佛岛之称。()

又因为此岛有天然的深水良港,在明清时期,成了著名的军港。

当然了,在唐朝时地广人稀,陆地尚且没开发完全,就更别提桃花岛了。

崔耕在这里藏上几百人的军队,一点都不成问题。

骆宾王听了崔耕的诗句,身虽未至,却心向往之,道:“竟有如此人间仙境?说不得,这次老夫要亲自带队,见识见识这桃花岛的风光。”

话说到这,他忽然微微一愣,道:“按说大人你没到过辽东啊,怎么会知道那里有个桃花岛?”

“呃……这首诗不是本官写的,是我偶然救了一个老人,他为了报恩,告诉了本官这么个所在。”

“原来如此,我说呢,怎么这首诗大不如你之前的那几首诗。”

崔耕听罢,一阵暴汗,这都能听出来?果然是那个一篇讨武檄文能顶十万军的骆宾王。

他也暗暗告诫自己,不要胡乱在抄诗了,装逼须谨慎!

……

……

三天后,扬州邗沟码头。

“这也太夸张了吧?”崔耕翻身下马,看着眼前的景象,不由得惊呼出声。

见此情景,他很失态。

他觉着自己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离任的时候,有人相送是非常正常的事儿。

但这人也太多了一点儿吧!

黑压压,一片片,男女老幼皆有,官民百姓俱在,粗略估计,能有大几千人!

这还不算啥,关键是分列道路两旁的几案,总数多达四五百个!

有的上面摆满了山珍海味,富贵逼人。有的只有几个小菜一壶酒,干净肃雅。有的是大鱼大肉,充满了暴发户的气息。

很显然,这都是老百姓和地方乡绅自发组织的,请自己吃的送行宴。不论丰俭,代表了主人的一片心意!

若是按照一般礼节,自己每个菜动一口,就算吃过了,宾主尽欢。但是今天,别说每个菜了,哪怕是每桌上吃一口,都能撑死!

“哈哈!二郎深得百姓爱戴,真是羡煞老夫啊!”

随着一阵爽朗的笑声,张潜带着数百扬州的头面人物,缓缓走上前来,道:“这菜肴么,是多了些,但百姓们的心意也不好推拒。这样吧,今天就由老夫做主,让崔县令的随从代劳一部分。”

“还是老大人想得周到。”

随后,崔耕对着四下里抱拳拱手,先感谢了诸位扬州父老的错爱,又把张潜的意思对大家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