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章 又见老骗局

奋斗在盛唐 牛凳 3757 字 2024-04-21

“全是假的,没一个是真的!所以,根本就不用分辨!”

“满天下一个真的都没有?”

陈三和笃定道:“真有什么鬼神,那皇帝岂不个个万万岁了?你见哪个皇帝能活过一百岁的?”

宋根海大失所望,道:“那今天这个金龙头又是什么把戏?”

“这个……哼!装神弄鬼都不专心点。”陈三和道:“这个骗术,几十年前就在长安城出现过,在咱们岭南道也曾风行一时。现在还能骗这么多百姓,恐怕是有人知道了也不敢开口!”

“那到底是怎么回事?”

“具体怎么回事?还得咱们大人解释。”陈三和为人圆滑,把这个出风头的机会让给了崔耕。

“好吧,我来就我来!下雨天打孩子,闲着也是闲着!”

当即,崔耕上前一步,扯住那和尚的袖子,道:“好个假和尚,竟敢妖言惑众,坑骗钱财,跟本官去衙门里打官司吧!”

“不得对智满大师无礼!”

那和尚还没说话呢,人群中忽然窜出来一个身着文生公子装的年轻人,面色白净,眼神明亮,满脸的干练之色。

年轻人怒道:“你是从哪里来的年轻人?好不晓事!智满大师乃是得道高僧,可不是什么假和尚!谤僧有无穷罪孽,要下十八层地狱的,还不快向大师赔礼!”

崔耕被他劈头盖脸一阵训,好悬没气乐了,反问道:“你叫本官年轻人?你说本官不晓事?唔?”

这时,雍光赶紧走上前来,啪的一声抽了那年轻人一大嘴巴子,骂道:“瞎了你的狗眼,你跟前这位是咱们江都县的新任父母官——崔县令!!”

雍光乃老资格的江都县尉,掌管江都辖境治安,扬州治安自然也归他统管,所以在扬州城算得上一号风云人物。

这年轻人还真认识他,当下对崔耕的身份再无怀疑。

不过他倒是倔强,不肯道歉,反而高声争执道:“县令怎么了?县令就可以对来扬州挽救众生的大师无礼了?”

崔耕冷笑道:“什么大师,一个江湖骗子而已!”

“不准你污蔑大师!”那年轻人义愤填膺地挥舞着手臂,道:“他是法云寺的智满大师,可不是什么假和尚。这里很多人都见过,都可以做证。大伙说,我说的对不对啊?”

“对!”不少百姓应和。

甚至有人嘟囔道:“这就是那个不知天高地厚,胡乱吹牛夸海口的崔县令啊?摊上这么个父母官,咱们扬州的百姓算倒霉了!”

“年纪轻轻,能堪什么大用?”

“估计是靠家世门荫当的官,这种纨绔子弟岂能造福一方百姓!”

“嘴上无毛,办事不牢!”

……

……

崔耕心中有底,懒得和他们争辩。

沧啷

倏地,他转过身,伸手就将雍光的腰刀猛抽了出来,冲着大和尚的衣服便是一阵刺,高声道:“被人卖了还帮人数钱的孬货,都睁开你们的眼睛看好了,本官让你们看看这位智满大师的真正神通!!!”

{}无弹窗

崔耕带着几人出来,准备好好在扬州的坊市中逛逛,看看有没有扬州毡帽的雏形。

此地繁华之极,有“舒张则冻雪交光,叠积则余霞斗彩”的上等丝绸,有“映水菱花散,临风竹影寒”的扬州镜,有“径可盈寸,光耀洞彻”波斯珍珠……

崔耕等人虽然在泉州逛过坊市,可没见过这么多精细之物,径直看得目不暇接。

只是关于帽子铺么,看倒是看到了几间,但是却不知什么式样的才算后世流行的扬州毡帽。

即便崔耕在荒唐大梦中,也只是听说了扬州毡帽的威名,而没看到过实物。所以扬州毡帽长啥样,他真没见过。

关于如何找到扬州毡帽,崔耕只依稀记得历史上有这么一个典故,可以作为一条线索:唐宪宗时期有个名臣叫裴度,他在出行的路上被刺客砍落马下。恰巧因为当时戴着扬州毡帽,所以才没被砍掉脑袋,幸免于难。

如此说来,这帽子一定是质量相当好的吧?也只能慢慢把所有帽子都比较一番,再做确定了。

“咦?大人,你看那是什么?”众人正走着,宋根海忽然抬手往远方一指。

崔耕仔细看去,但见无数百姓,把一座小高台围了个里三层外三层,连路都堵住了。

倒是热闹,这些在干啥?

要知道,在坊市上,既有官兵巡逻维持治安,又有官吏负责税收,怎么可能允许如此多的百姓聚集?

“让一让,让一让。”

有封常清和雍光一左一右两枚壮汉开路,崔耕一行人很快就站到了队伍的最前,

仔细观瞧,但见高台一个和尚宝相庄严,闭目不语。敢情儿都是围观他呢。

向周边人一打听才知道,这个和尚叫智满。过一会儿,智满大和尚就要讲法了。而且讲的不是一般的法,而是“俗讲”。

所谓的俗讲,崔耕倒是知道。

“俗讲”其实就是后世“评书”的前身,这里面既有佛经故事,又有民间传闻,乃至各种因果报应的故事。

因为大唐年间,民间百姓的娱乐生活的缺乏,所以“俗讲”是非常受百姓欢迎的。

唯一奇怪的事,俗讲一般不是在寺庙里吗?怎么这和尚跑到坊市来俗讲了?最关键的是,这里已经挤得人山人海,道路不通了,显然妨碍公共交通了,为何巡丁差役不管?

崔耕还要再问,那和尚已经轻咳一声,正式开始了“俗讲”。

但见他端坐高台之上,往四下看了一圈,神神秘秘道:“诸位,你们可知扬州这场大灾,是由何而起的吗?”

其实这个故事他前两天都已经讲过了,但是百姓们都想再听一次,还是配合着喊道:“不知道!”

“好,不知道没关系,请诸位听好了……”

在他的俗讲中,去年有东海龙王三太子敖顺,化作一条硕大的鲤鱼,沿江西行,快活玩耍。

好死不死的是,被一个渔夫捉上岸来。

当时,智满和尚恰巧路过,识破那条鱼乃至龙王三太子的真身。

于是乎,就劝那渔夫赶紧把三太子放了。

可是那渔夫肉眼凡胎,懵懂无知,张口就要钱。自己一介游僧当时囊中羞涩,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龙王三太子变成了鱼汤一锅。

事后龙王震怒,才有了淮南道这一场大旱。与此同时,龙王还把此事托梦给了当今天子,才有了陛下下达禁屠令一事。

至于智满和尚自己呢,因为当初有劝谏渔夫之功,被龙王大加赏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