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篡唐改周事

奋斗在盛唐 牛凳 4004 字 12个月前

狗日的郭恪,朋友妻不可欺,你懂不懂?

虽然这妻虽然没谱儿,但八字好得也画了一撇,不是?

狗日的,不带这么挥锄头挖墙脚的!

越想越气,崔耕眉毛一挑,忍不住揶揄道:“郭都尉好兴致啊,咱们不是说好,在都尉府门口集结的吗?您怎么又跑到聚丰隆来了?”

郭恪却没听出他的弦外之音,淡淡地解释道:“这不是要走了吗?本都尉来跟曹小娘子道个别。要不是她当初那几万贯的借银,本官接任折冲都尉府能有这番顺利?所以啊,本都尉是欠着曹小姐的人情哩。”

顿了下,又微微一抱拳,道:“对了,这事还多亏了崔长史牵线搭桥,本官在此一并谢过了。”

牵线搭桥?老子是牵线搭桥借银子,不是牵线搭桥让你俩眉来眼去,给老子戴绿帽子的!!!

崔耕一听之下,心都在滴血,虎着一张脸愣是半天没坑声回应。

郭恪满腹疑云,不明就里。倒是曹月婵仿如长了他心通似的,见崔耕的脸色有些难看,不由得心中一紧,赶紧浅浅一笑,转移话题道:“郭都尉太过客气了,到了泉州港,莫要忘了小女房子托付您的那桩事儿就好。”

郭恪轻轻抚胸,心照不宣地笑了笑,道:“忘不了,我忘了什么,也不敢耽误曹小姐的事哩。你就安坐聚丰隆静候佳音吧。”

曹月婵也是满脸灿笑,道:“那就一切都仰仗郭都尉了!”

崔耕听得莫名其妙,道:“月婵到底托付郭都尉什么事儿啊?说来听听。”

曹月婵美目一闪,嘴角含笑,俏生生地道:“暂时保密!”

郭恪也道:“曹小姐既然不让说,那本官就不枉做小人了。”

有奸情!

崔耕眼看着郭恪和曹月婵心怀默契,互动得有来有往的,却把自己当个局外人似的排斥在外,不由得恨得牙根都痒痒。

他心中暗骂一声,臭不要脸的!

郁闷无比之下,忍不住冲着曹月婵吼了一嗓子:“不想说就别说,谁稀罕听?还愣在这里干啥?上楼去!”

曹月婵先是一愣,接着是又羞又恼,嗔道:“你干嘛啊?没来由的,发什么癫?”

崔耕也豁出去了,猛地一瞪眼,理直气壮地道:“怎么的?说不了你了,是么??”

“我……哼!本姑娘今天心情好,就给你这个面子。”

曹月婵愤愤地跺了一跺脚,气冲冲的上楼去了。

崔耕乘胜追击,转过来对郭恪道:“郭都尉,时辰差不多了,该出发了。”

说罢,不管一脸懵圈的郭恪,昂首阔步,自顾自地出了聚丰隆。

郭恪一脸懵圈,平日里他只关心军旅之事,哪里知道关于崔耕和曹月婵的八卦?

见此状况,忍不住喃喃自语道:“不就是卖个关子,开个小玩笑的事儿吗?至于这么生气?这崔长史还真是不解风情啊。像曹小姐天仙一样的人物,居然舍得这般骂?

但是说来也奇怪,为何他这一吼,曹小姐就这般乖乖听他话上了楼?要知道,本都尉可是约了曹小姐好几次饭局,她都屡屡婉拒的啊?搞不懂…端得搞不懂啊…”

本书源自看书惘

{}无弹窗

接下来,郭恪又交代了换防军务时需要注意的几个事项,这才让众队正回家歇着。

明日一早,武荣县折冲都尉府便要满员全府开拔,前往泉州府,暂驻泉州港三个月。

崔耕满脑子都是“篡唐改周、武后称帝”八个大字,胡乱应承了几句,便魂不守舍地回到了祖宅。

一到家,小厮初九便发现了自家公子爷的神色端倪,一路跟着崔耕来至卧房门前。

崔耕刚要推门,又忽地驻足,扭头吩咐道:“小九儿,你给我拿壶酒来……啊不,倒碗茶汤……不,算了,还是酒吧……”

“二郎,您这到底是要酒,还是要茶汤啊?”

小九儿打个个哈欠,撅着嘴道:“小的看你脸色不佳啊,都这个点儿了,二郎不如早些上榻歇息吧!”

“我……我他妈的睡得着吗我?”崔耕低声嘟囔了一句,有些疲惫地挥挥手,道:“行了,快去吧,给本公子倒碗温茶汤来。”

“好嘞,这就去!”

接连几口温汤下肚,崔耕肚子里一暖,心情才逐渐平复下来,细细回忆起了在那场荒唐大梦中见到听到的盛唐历史大事件——武后称帝,篡唐改周!

六年前,武后因故废黜了李显,将他贬为庐陵王,迁往房州安置。另立四子李旦为帝,却令其居于别殿,不准参与朝政。

武后临朝称制,权势跟皇帝也差不了多少。

她先是下令制造铜匦,置于洛阳宫城之前,鼓励告密之风。自此朝中大臣人人自危,李唐在京的宗师屠戮殆尽。又借着平定琅邪王李冲、越王李贞之乱,逼迫韩王李元嘉、鲁王李灵夔、黄国公李撰、东莞郡公李融、常乐公主人等自杀,其亲信全部被株连。

至此,朝廷上敢明面反对武后称帝的力量,已经一扫而空。

武承嗣知道姑母的心意,伪造了一个刻着“圣母临人,永昌帝业”的白石献上去,号称是在洛水中发现的。武则天大喜,封其为“宝图”,并且给自己加封号“圣母神皇”。

眼见朝中大臣无人对自己这个封号说三道四,武则天终于开始了紧锣密鼓地政变。

载初二年七月,也就是一个多月前,妖僧法明等和尚撰写《大云经》四卷,说武则天应为天下主人。

到了九月,也就是再过天的光景,侍御史傅游艺会率关中百姓九百人上表,请改国号为周,赐皇帝姓武。

武则天则一面推辞不受,一面给傅游艺升了官。

上一道奏章就升官,还有这种好事儿?这下可捅了马蜂窝了。紧接着就有文武百官以及帝室宗戚、百姓、各番邦使节,和尚道士等等,六万余人一其上表请改国号。

当然了,也有些官员装聋作哑,没有上表。

武则天可不客气,上了表的朕可能不记得,但没上表的朕可是记得清清楚楚。当即连下旨意,将朝中三品以上的文武官员连杀数十人,三品以下更是不计其数。

崔耕有九成的把握可以肯定,武则天这次调闽南诸州的府兵进京,就是为了这最后一场大清洗做准备。

等把不肯上表的杀死光了,武则天才会好整以暇地改唐为周,君临天下。

总地来说,武则天在称帝的过程中,一直占着绝对优势,虽然杀的人很多,但其过程堪称无惊无险,波澜不惊。

正是因为如此,她称帝前后,朝廷政局乃至天下百姓的生活,都没什么大的改变。

唯一的恶果要应在几年之后。那时候,吐蕃步步紧逼,后突厥独立,而武周的能征惯战之将都被武则天杀的差不多了,无力抵御外侮,连遭四场大败。多亏大唐的府兵精锐还在,才没造成过大的损失。

崔耕仔细一琢磨,严格上论起来,武则天称帝,对自己也没啥实际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