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温体仁也正是借着这个机会警告自己,管好国子监,别让这些个书生们找不到北。
刚刚离崇祯元年才几年?这些个书生就又开始飘了?
早先一再强调生员不许议政的时候,这些个混帐东西可是老实的很。
现在看着皇帝的态度慢慢的有些放开了,这些个家伙就敢跳出来作这么大的死?
真当皇帝是个好脾气的?
法不责众这句话,在崇祯皇帝这里从来都不适用——南直隶几万颗人头还没有完全的腐烂呢!
叹息了一声之后,孟庆元也开始反思起来了。
自己是不是对于国子监管理的太过于宽松了,以致于这些个混账东西都开始飘了?
原本打算给国子监一个宽松的学风,让学子们能自由的讨论学问,畅所欲言,现如今看来,是自己错了。
今天这些人敢诽谤皇帝,诅咒皇帝,明天他们敢干些什么?
往深了想一想,孟庆元觉得自己后背上面全是汗——只要这些人搞出来什么大动静,自己身为国子监祭酒,就肯定跑不了——好坏都会有自己的一份!
大明律可是有着诛连这一条的,尤其是当今皇帝把诛连座师这种事儿都正大光明的写进了大明律里面。
太他娘的吓人了。
心里暴了一声粗口的孟庆元决定回去之后就要好好的整顿一番国子监,除了被锦衣卫带走的那些家伙之外,某些不太安稳的混账东西也可以革了他们的学籍了!
毕竟自己打算的是给他们个自由宽松的环境讨论学问,不是让这些混帐东西讨论朝堂方略和诽谤天子的!
回到了国子监之后,孟庆元就直接把各个相关的大佬们集合到了一起,然后向他们通报了自己的决定。
没错,就是决定,至于说这些人会不会反对什么的,孟庆元不在乎。
这些人赞成的话,固然是好,反对也无所谓。
只要自己一封折子递上去,所有的理都会站在自己这一边——不管是大明律还是朝堂上的衮衮诸公,甚至于皇帝,都不希望生员们太过于放飞自我。
出乎孟庆元的意料,整个国子监的各个大佬们一致表示了赞同——早就该好好整顿整顿国子监了。
现在的国子监成什么样子了?
学子们对于学问的追求没多大的热情,反而对于朝堂政治什么的特别感兴趣。
现在是你们对于朝堂感兴趣的时候?
没在朝堂之上,就永远弄不清楚朝堂上面的水有多浑有多深,冒冒然的一头扎进去,除了淹死不会有什么其他的好下场。
就像是皇帝陛下决定彻底平灭了爪哇和建奴一样,这些个学子觉得皇帝这是想要开疆扩土,想要在功绩上面比肩秦皇汉武,可是实际上呢?
这些学生们不清楚,他们这些国子监的各个大佬还能不清楚?
皇帝想要打压地租,又不愿意直接从大明的地主身上下手,那就只能新弄出来些地盘,让更多的百姓能分到地。
百姓们分到地,佃租的百姓就会少。
佃租的百姓少了,地主们不降租也得降租。
再联想到之前朝廷开放官铁专营的口子,许民间资本参与进去,这里面的弯弯绕太多太复杂,是这些学生能看的明白的?
而且,平定了建奴,大明就有了足够稳定的北方环境,再腾出手来收拾南方,压力上面就会轻松的多。
总之,皇帝陛下这是在下好大的一盘棋,人人都是棋子而已。
想要从棋子变成下棋的,没死过是不是?
徐光启在崇祯皇帝走后就找到了墨铧,打算把崇祯皇帝跟自己说的那些话转述一遍。
实事上,不仅出乎于崇祯皇帝的预料,甚至于出乎于徐光启的意料,因为墨铧很正式的告诉徐光启:“兼爱,非攻,是跟人讲的,蛮夷什么时候算人了?”
徐光启语塞,愣了半天之后才开口道:“那夏额哲之流又该怎么算?”
墨铧道:“夏额哲现在不是我大明百姓么?他又不是什么蛮子,自然跟我大明百姓一样。”
徐光启这才放下心来,既然墨铧不会跟那些脑残一样,那就没什么好担心的了。
实际上,这种事情的出现还是因为崇祯皇帝不学无术的原因。
虽然崇祯皇帝在穿越之后一直在看些诸子百家的书籍,可是看的时候难免会有主观印象,所以各种挑着看。
就跟后世的读者会跳订一样,看的爽的部分就看,不爽的部分就跳过。
崇祯皇帝也是一样。
在内心深处狠狠的鄙视了自己一番之后,崇祯皇帝决定——继续挑自己关心的看。
至于说每本书都认认真真的去读是不可能的,这辈子都不太可能,毕竟先贤们怎么教导我们的?
好读书,不求甚解。
意思就是要好好读书,只要大概的了解下就行了,不用非得玩了命的刨根问底。
毕竟东方的文明世界不是西方蛮子们能想象的——那么多的书籍,全部读通,那是搞学问的大宗师该干的事情,并不是一个皇帝该干的。
身为皇帝,只要保证自己手里有刀子有钱,剩下的问题基本上都不是什么问题,而没了这两样东西做保证,基本上这个皇帝也快凉了。
比如正版的崇祯皇帝,既没钱,手里又没刀子,累死他也搞不定整个朝堂上面心思各异但是利益基本一致的大臣们。
所以他凉了,穿越过来的盗版货才有了发挥的余地。
至于说在一开始的时候就干掉魏忠贤,然后慢慢的再收拾朝堂,崇祯皇帝唯有呵呵以对。
换成任何一个朝代,这么干都是对的,毕竟是先皇的心腹,而且对于自己这具身体说不上什么友好,甚至于敌视。
偏偏是大明不存在这个问题。
立皇帝刘谨那么牛逼的人物还不是一张纸条就给剐了?
魏忠贤再牛逼,在满朝文武都看他不顺眼的情况下,崇祯皇帝但凡有一点儿拉他一把的意思,魏忠贤都会当成救命稻草一样死死的抓住。
毕竟明朝的太监们没办法真正的触碰到兵权,对于皇权可以说是没有丝毫的威胁性。
当然,太监们要是对于皇帝产生了敌意,那皇帝凉起来也是很容易的,比如说方正化想要杀崇祯皇帝的情况下,基本上是一杀一个准,根本就不存在失手的情况。
然而,这可能么?
方正化的身家性命其实是和崇祯皇帝息息相关的,崇祯皇帝牛逼,谁也不敢小瞧他方正化,哪怕是他只是崇祯皇帝的一个影子。
崇祯皇帝一旦挂了,不管是谁上位,第一个要弄死的也是他方正化,甚至于王承恩和曹化淳等都要排到第二位去。
崇祯皇帝的思维很容易就会跑偏,这就是后世看小说太多带来的毛病。
从人类的诞生到未来的世界末日,从大明朝的科技发展到以后会不会出现个穿越者过来当文抄公,崇祯皇帝的思维跑偏之后连他自己都感觉害怕。
温体仁等传统文人的思维明显就不容易跑偏。
内阁里面今天很热闹,新上任的国子监祭酒孟庆元难得的来了内阁面见温体仁。
纠结了半晌之后,孟庆元才开口道:“温阁老,事情当真就没有转圜的余地了么?”
呷了一口茶水之后,温体仁才淡淡的道:“转圜什么?有什么好转圜的?都不是什么小孩子了,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了。”
孟庆元急道:“阁老,如果是别的也就算了,可是这里面还有国子监的监生呢?都是些好苗子啊,就这么被扔去辽东,可全毁了呀!”
温体仁哼了一声道:“毁了便毁了吧,我大明什么时候缺过人?再者说了,你孟大人何不自己去求陛下?看看陛下会不会应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