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四章 朕放出了一头怪兽

去他妈的子曰诗云,老子看这玩意头疼,还是操刀子砍人来得痛快,在大明不行,那就去建奴,混上了军功回来,见着多大的官老爷也不用下跪,比那些个秀才举人老爷们还要爽的多。

更不要说因军功而减免的赋税了。

没说的,拿钱,招呼佃户里的青壮,随着少爷一起去辽东捞军功去。

我告诉你啊,别看现在你还是我家的佃农,你要是跟着少爷捞到了军功,那少不得会有田地赏赐给你,就算没有,那赏赐下来的银子也够你买几亩地了!

还有你不是掂记村头的如花小娘子好久了么?等这回从辽东回来,少爷我就托我爹替你上门去求亲,包你趁心如意,如何?

啥玩意?你没有马?多大的事儿啊,少爷有的是钱,不光是战马,连刀剑少爷我都替你买好。

要求?没啥要求,去辽东之后砍的人头要是比少爷我砍的多,就分给少爷我几个,中不?

中?

那还说什么,东市走着,先找那些卖好马的蛮子去,我告诉你啊,那些个蛮子卖的马又高又大,一看就是好马!

燕赵之地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一言不合拔刀相向实在是很正常的事儿,这些在某些时候连自己的命都不在乎的家伙,更不会在乎建奴的命会怎么样儿。

以前没有好处倒也罢了,如今有了好处,而且是军功这么大的好处,不光是燕赵之地,连齐鲁之地,号称孔孟之乡的齐鲁都开始激动了。

尤其是梁山,突然之间就冒出来了当年纵横一世的梁山好汉们的后人,各个都称自己拳脚功夫不凡,马上砍人也是不在话下。

河南更不用提了,不知道多少自称为少林寺俗家弟子的家伙们把佛祖扔在了一边,打算先去辽东战场上砍几个人头好搏一搏军功。

佛祖说了,放下屠刀才能立地成佛,问题是想要放下屠刀,老子得先把屠刀举起来不是?

这可是佛祖他老人家的教诲,错不了!

唯有江南某些地方显得安静了些,比如南直隶,比如苏杭。

毕竟铁路离着江南还太远,文风又盛,总是放不下面子打打杀杀的,这样儿不好。

至于剩下的,其积极程度根本就不亚于燕赵之地的那些莽夫,尤其是当年戚继光招兵的金华和义乌,还有广西那边的良家子,更是积极。

一是穷的,二还是穷的。

既然现在有了这么条出路,弄些鞑子就能赚回来大把的银子,那还能不干?

没说的,干死建奴。

然后就是连远在京城的崇祯皇帝都觉得有些心惊——这些人都疯了,挣钱不要命说的就是这些家伙。

谁能想到跟绵羊一样乖巧,任由自己收着他们的赋税还老老实实的种地,还得把自己家女儿送进皇宫里让自己开心的百姓们会在军功的刺激下爆发出这么大的热情?

如果说早上几年就有这种盛景的出现,别说是建奴了,估计奴尔干都司都不存在了——人要是不被这些红了眼睛的家伙们杀光才叫见鬼了!

然后崇祯皇帝自己就嘟嘟囔囔的自言自语:“朕放出了一头怪兽,他会吞没这个天下,直到吞掉他自己!”

但是崇祯皇帝显然不在意。

这头怪兽虽然凶残,但是也没到了无人可制的地步——比如说自己就能制的住这些怪兽。

后世退役的老兵多了,杀人如麻的家伙们也不少,可是一旦回到家里,该被老婆揍的不还是得被老婆揍,该被娃子骑到头上的不还是被娃子骑着?

大明的百姓,从来就不是那种杀人杀到失去人性的屠夫,顾家是埋到他们骨子里,永远也抹不去的印迹。

怕个毛。

对于洪承畴要求弄更多的建奴和昆仑奴的要求,崇祯皇帝直接把表单批了个可字之后,就扔给了五都都督府。

像这种捕奴的事儿,锦衣卫也渐渐的弄清楚了这些昆仑奴是哪儿来的——都是那些西方的蛮子从别的大陆上面抓来然后通过海运再运到大明来卖的。

而且卖的价格还不便宜,按照年龄大小,体格的强弱,一个昆仑奴最贵的甚至于能卖到一两福寿膏的价格——十两银子!

至于说西方的蛮子们不喜欢银子,反而喜欢用茶叶丝绸还有大明精炼过的福寿膏一类东西来结算,崇祯皇帝表示无所谓。

福寿膏也就算了,这东西始终在控制着量的多寡,丝绸和茶叶就无所谓了。

随便要多少,大明有的是这玩意,反正寻常百姓家里也不穿丝绸,多出来的随了显摆根本就没有什么鸟用,倒不如扔给蛮子们换成银子。

当然,锦衣卫觉得这事儿不划算——昆仑奴嘛,这种大牲口直接去抓不就行了,还有必要拿银子来换?

本来一切为了皇帝陛下,为了皇帝陛下的一切这种忠犬心思,锦衣卫和东厂难得的搅和到了一起。

本来互相看着不顺眼的两伙人现在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弄清楚这些昆仑奴是在哪儿抓的,然后派人去抓。

这样儿一来,皇帝陛下的银子就能省下了,别管这省下来的银子是被皇帝陛下拿去修园子还是扔到皇家学院里边儿听响,都比给了蛮子要强不是?

而且中原的老百姓头一次让崇祯皇帝见识到了什么叫做挣钱不要命。

倭奴那些矮挫子们平日里在监工的时候,对大明的百姓客气有加,随便大明的百姓怎么干,可是在对待建奴和昆仑奴的时候,那副嘴脸可就吓人的狠了。

几乎能止小儿夜啼。

有被当地官员扔过来服徭役赚工钱的家伙们觉得大明这么往死里用这些昆仑奴和建奴,那么需求量一定很大。

有需求就有市场,有买方就会产生卖方,这是一个市场规律——后世的那些家伙们连暗网都研究了出来,上面连蘑菇弹都敢拿来交易,还不是因为有人需要这东西?

所以就有些胆子大的,找到了比监工还要高一级的家伙们——锦衣卫,然后嘿嘿的搓着手问:“大人,小人愿意去抓些建奴来卖,不知道?嘿嘿嘿。”

锦衣卫被派过来管事儿的正好也是个狗胆包天的家伙——关步。

这家伙的胆子原本就大,再加上大明缺建奴和昆仑奴也是不争的事实,所以直接答应了面前这个憨笑着如同一个老实庄稼汉一般的家伙。

得到了关步的点头同意,这个庄稼汉就直接向管事的告了假——其实告假不告假的也没有什么区别,北条左卫门根本就不敢管他们干活还是闲着偷懒。

大明汉人的事儿,自然有他们自己的官府去管,自己要是敢掺合进去,说不定哪天就会莫名其妙的被人弄死,然后换一个人上来当这个监工的工头。

对于自己是个什么角色,北条左卫门心里清楚的很——这是一个聪明人。

这个告了假的家伙就这么大摇大摆的回去了,而且回去之后就把自己族中的兄弟给召集到了一起,研究了起来。

研究的问题很简单——到底是去草原上抓落单的蛮子,还是去辽东抓落单的建奴?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毕竟这种事儿是有风险的,风险上限就是一起去的家伙们会全折进去,一个能活着回来的都没有。

但是事实证明,赔本的买卖没人干,有好处的买卖哪怕是担着掉脑袋的风险也有人干。

这伙人就干了,不仅干了,而且干的比较大——十里八乡的青壮小伙子基本上都参与了这事儿。

大家伙儿可以说是把所有出徭役的工钱全聚在一起然后又砸锅卖铁顺便还借了一大笔钱才凑齐了钱买了刀剑和马匹,之后就慢慢的向东北而去。

最终的目的地是辽东。

辽西已经被官府都抓完了,辽东的建奴有的是,而且离着辽西的官军又近,真要是有什么问题,跑的机会也大一些。

至于草原就算了,上面的鞑子虽然多而且分散,但是背后没有自己一方的大军兜底,心里还是有些虚。

在负责辽东整体战事的孙承宗有意无意的纵容和暗示下,这些家伙倒真的成事儿了——前前后后一共抓了百十个青壮建奴,然后当场就卖给了官兵,然后揣着银子回家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