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常浩道:“若是此事得成,不知道桂王兄有如何打算?”
朱常瀛此时也变得痛快无比:“若是三位能与我一起去新明岛,咱们自然是一体的,又何分你我?”
朱常浩哈哈大笑道:“痛快!桂王兄快人快语,就这么定了!”
说完之后,朱常浩也不带多留,直接就和朱常润还有朱恭枵一起离开了桂王朱常瀛的居所,联袂进宫求见崇祯皇帝去了。
崇祯皇帝对于这三个家伙的到来,一点儿都不意外。
自从跑到了海外的朱聿键等人把消息源源不断的传回大明之后,出海建国就成了一件大家抢着来的好事儿了。
如今自己松了口子,能有第二批的家伙组团去新明岛,那还能有不积极的?
这三个家伙不过是近水楼台而已,先跑来自己这里试探试探——更何况,三人去找朱常瀛的事儿,自己第一时间就已经知道了。
看了看天色将晚,崇祯皇帝便开口道:“瑞王叔和惠王叔,还有周王兄,等会儿留在宫里一起用膳,咱们一家人好好亲近亲近。”
朱常浩先是谢了恩,才躬身道:“陛下,臣听闻辽东战事紧张,故而决定捐银十万两以助饷。”
崇祯皇帝原本以为朱常浩这三个家伙就是来找自己商量出海建国的事儿,没成想还捞到了十万两军饷——这种好事儿多来一些,朕不介意的。
朱常润也躬身道:“启奏陛下,微臣这些年来,也算是薄有家资,同样捐银十万两以助饷。”
这就是二十万两了!
只是崇祯皇帝看着朱恭枵的眼神却眯了起来。
一次性的砸出来十万两求人办事儿,这事儿必然是不怎么好办——更何况是大明的铁公鸡藩王们要办的事儿了。
而且瑞王和惠王这两个藩王对比起周王朱恭枵,那可是实打实的穷逼。
周王朱恭枵那可是打从大明开国之时起就分封出去的藩王,十几代人积攒下来的银子,是瑞王和惠王两个穷逼能比得了的?
现在三个人一起进宫,瑞王和惠王这两个穷逼各自捐了十万两,那周王该捐多少?
朱恭枵一看崇祯皇帝眯起的眼睛,心中就暗道一声不好——这臭不要脸的肯定是盯上了自己的银子了!
想了想,在出海建国和银子之间,朱恭枵果断的选择了出海建国,躬身道:“启奏陛下,臣愿捐五十万两!”
这一下子就直接在朱常浩和朱常润报价的基础上面打着滚的向着翻——整整五十万两,哪怕是朱常浩和朱常润加起来,也不过是二十万两而已。
崇祯皇帝这下子满意了。
五十万两再加上二十万两,那可就是整整七十万两,起码支撑起辽东战事来应该还能支应一段时间。
最起码能支撑到把黄台吉那傻缺给怼回沈阳去。
心中乐开了花的崇祯皇帝假惺惺的道:“两位王叔,还有周王叔这是干什么?朕这心里,哎。”
表态之后,崇祯皇帝才想是刚想起来什么一般,恍然道:“对了,不知道两位王叔还有周王兄进宫来见朕,可是还有什么事情?”
面对着崇祯皇帝这副收了银子就想赶人的嘴脸,朱常浩、朱常润还有朱恭枵很是感觉有些无可奈何的意思。
毕竟他是皇帝,自己能怎么办?当然是老老实实的受着呗。
无奈的朱常浩躬身道:“启奏陛下,臣等进宫,乃是为了商议置换封地一事。”
崇祯皇帝很傻很天真的问道:“瑞王叔想要把封地置换到哪里?如今大明各地,却是没有甚么合适的地方置换给王叔啊?”
……
很好,很强大。
现在是个正常人,都知道大明的境内已经不可能再分封藩王了,这话口风您老人家早就指使着锦衣卫传的满天飞了好吗?
至于自己三个人进宫,你心里一点儿逼数儿都没有?
天才本站地址:。手机版阅读网址:
桂王朱常瀛在知道自己有机会第二批出海去新明岛上划地盘的时候,已经激动的热泪盈眶了。
不容易啊,自己那个大侄子皇帝终于良心发现了,让自己出海了啊,终于不用继续窝在大明国内担心吊胆了啊。
自从上次南直隶的渣渣们作死一般的找上门来之后,朱常瀛就没有一天是睡的安稳的。
哪怕是跟着崇祯皇帝跑了一趟南直隶,坐看南直隶的渣渣们被砍的人头滚滚也一样。
就那些脑袋让驴踢了的家伙,谁知道他们会什么时候抽疯,然后再联系自己一次?
一次被自己躲过去,崇祯皇帝也没表示出多在意,如果两次呢?三次呢?
所以朱常瀛干脆找了个理由,跟着崇祯皇帝回了京城之后就赖在了京城不回封地了。
至于封地,寡人不要了行不行?逮着宗人府宗令,然后把封地托管给崇祯皇帝了,除了要点儿银子,别的不要了!
毕竟封地虽好,有命享受才行。
出海了就不一样了,听说唐王朱聿键那三个渣渣在新明岛活的挺滋润?
至于宗人府宗令暗中找了自己说辽东战事紧张,桂王是不是该表示表示什么的,朱常瀛表示必须得表示,身为大明宗亲,还是皇帝的亲叔叔这么亲近的关系,自己不表示谁表示?
先来个十万两行不行?毕竟还要招募人手神马的,还要给那些穷苦百姓安家费神马的,用钱的地方也不少,所以?
崇祯皇帝想了想,朱常瀛是自己的叔叔,跟唐王朱聿键和庆王、秦王那三个从大明立国之初就已经存在的藩王肯定是没得比,十万两不少了,毕竟蚊子再小也是肉不是?
一番推托无果之后,崇祯皇帝只能眼含热泪的收下了桂王叔朱常瀛捐的十万两银子,顺便在万般无奈之下,只得依着唐王朱聿键之前的成例,收回了桂王府的封地,该分给百姓们去种的就分给百姓们去种,该收回到皇庄的就收回到皇庄。
至于桂王府封地上的百姓,愿意跟着桂王去新明岛的就跟着去,不愿意跟着去的就继续留在大明种地读书当兵纳税。
桂王朱常瀛为了自己不用留在大明继续闹心,或者说为了不用再继续留在大明装孙子,不仅是自己豁出去了砸钱引诱百姓跟着自己去,顺便在盘算着大明其他的藩王有谁愿意自己一起去新明岛。
其实不用朱常瀛考虑太久,当宗人府宗人令朱常浩和左右宗正朱常润、朱恭枵知道了朱常瀛在为了什么事情头疼之后,就一起找上了门来。
一开始被崇祯皇帝抓来当这个宗令宗正的时候,朱常浩、朱常润和朱恭枵的心里还挺高兴。
本来么,宗人府是皇室宗亲自己家的事儿,不用诸王而由礼部代管算怎么回事儿?
崇祯皇帝把三人诏进京中,这不正是崇祯皇帝重视宗亲的表现?
至于说引发三人进京的引子朱常洵,那就是一个作死的傻逼而已,不要在意。
原本事情的发展和三人预想的也差不太多——最起码这宗亲里面,自己三人说话的份量可真是响当当。
当初朱聿键移封海外的时候,大明朝上上下下的藩王之中,不知道有多少人在嘲笑朱聿键和朱倬纮,还有朱存枢三个笨蛋。
移封海外,说的好听。
虽然说名义上是实打实的一国之主,开国初期可能也确实如此,可是实际上呢?
太尉和丞相这两个关键性的职位被朱聿键那个混账东西给卖了,必须由大明国内指定。
如此一来,就算是一个实权的王爷,在对大明恭敬的时候可能还没什么,一旦有了二心,那就只能呵呵了。
更不要提出海之后还需要真刀真枪的去跟土人玩命,抢地盘。
刀枪这玩意是长眼的?汉高祖刘邦那么牛逼的人物不照样受伤之后挂了?
合着你朱聿键就比汉高祖还要强一些不成?
这种冷嘲热讽,在朱存枢出海之前挂掉的时候达到了巅峰。
明着说,肯定是没有人敢说的,把锅甩到崇祯皇帝的身上去,同样也没有人敢。
但是把火力集中到朱聿键他们三个渣渣的身上就毫无压力了。
诸如“出师未捷身先死”、“没有那个命就享不了那个福”这一类的谣言早就喧嚣尘上了。
但是,当郑芝龙的舰队回来之后,一切的一切就变了。
海外不光发现了大岛,而且不比大明小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