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在沈颢身后的一众偏向或者本身就是的法家学子,皆是一言不发的随着沈颢扬长而去,剩下王永忠与蒋皓东等人黑站脸愣在当场。
崇祯皇帝心中也是郁闷不已。
老子费了这么大的功夫才出宫,你们这就完事儿了?说好的大戏呢?
实在不行打一场也行啊,就这几么互相喷了几句就算完了?
关键是,谁赢了?谁输了?
麻卖批,虎头蛇尾一场戏,搞的不清不楚的就散了场,白费了老子一片心了。
现在崇祯皇帝开始考虑要不要把秀才及秀才以下的各种优待都给取消算了。
现在大明有了基础教育,也就是社学,可以预见的是,以后秀才这种生物就会越来越不值钱。
甚至于有可能泛滥成灾——但是不能吃,不能喂动物,不能入药,这就意味着秀才们是站在食物链顶端的物种,基本上没有什么天敌。
给他们的优待一旦多了起来,这些玩意可是真的会造成大灾难的。
至于王永忠冷笑之下说出来的什么均田地一类的,崇祯皇帝倒是没放在心上。
虽然说后世的穿越者培训中心都把均田地打土豪奉为圭臬,但是崇祯皇帝显然不这么认为。
均田地打土豪的背景是什么?
是国内就那么多的人但是却只有那么点儿的土地,而向国外扩张的外部条件和环境不允许。
不均不打怎么办?继续恶心自己?
但是大明存在这个问题吗?
很明显,不存在。
光一个新明岛就已经足够安置一多半大明的人口了,慢慢的迁移就是了,担心土地不够分纯属扯蛋。
更别提以后还有殷商故地需要收回,那地方别说是一多半,就是整个大明的所有人口全都迁移过去也安置的下。
那还均个毛的土地啊,让老百姓们卯足了劲的造小人儿才是正经事儿,谁有功夫去均什么田地,累不累啊。
就像是现在陕西那地方的佃租一般,原本在天启年间的时候能收到五成甚至于七成,现在呢?
能收到四成的都得是走狗屎运,剩下的基本上也就是三成,甚至于有的干脆降到了两成。
要不然谁去佃地来种?
老百姓傻起来是真傻,一旦精明起来也是很吓人的。
两成的地租还可以考虑一下,毕竟故土难离嘛。
四成就扯蛋了,还不如换个地方呢。
跟着唐王殿下去新明岛,那里现在也是大明的地盘,去了之后不光能分到地,还能分到银子,好处多的是,佃四五成的地来种?
除非脑袋被门挤了。
所以崇祯皇帝从一开始就没有想过什么均田地一类的玩法,土地不够分了就去抢,就是这么简单粗暴。
倒是沈颢所说的投献这个事儿,倒是值得好好研究一下。
回到宫中的崇祯皇帝把妆卸掉,恢复了本来面目之后就迫不及待的把温体仁还有礼部尚书孟绍虞给诏进了宫中。
等到二人进宫,走完了觐见皇帝的礼仪之后,崇祯皇帝就直接开口道:“现在社学的童子,已经差不多学了一年了罢?”
温体仁和孟绍虞都有些懵逼,现在不是在研究商税的事儿么?怎么又扯到社学上去了——皇帝就是皇帝,这思维,一般人跟不上。
孟绍虞躬身道:“启奏陛下,现在大明各地社学的童子都已经入学近一年。”
崇祯皇帝嗯了一声,开口道:“朕突然想到了一个问题。现在大明各地社学的童子加起来,估计近百万之数吧?”
孟绍虞道:“不止百万之数,我大明人口万万之数,适龄童子之数约二百余万。若是把十岁以下的全算上,几近千万。”
崇祯皇帝暗自盘算了一下,发现跟自己想的差不多。
难怪沈颢的脸色不好看,王永忠这话摆明了就是给自己挖坑跳,而且还毫不顾忌掩饰。
说当今朝廷施政不当以至于将百姓逼得把自己的土地投献他人?
不用怀疑,自己只要敢应了这个套,明儿个自己的人头就能出现在菜市口上。
诽谤君王是个什么罪过,就算他王永忠不清楚,沈颢自己身为法家学子,难道还能不清楚?
自己这些人虽然说是预备役的官员,可毕竟不是正规军,没有资格位列朝堂,就更别说指点当今朝廷施政之得失了。
只是沈颢毕竟还是年轻了一些,根本就没有耐心去跟王永忠慢慢的撕扯,反而唰的一声将折扇收了,冷笑道:“王兄何以出此诛心之言?
百姓为何无立锥之地,你知,我知,天下皆知,与当今朝廷之施政何干?”
崇祯皇帝看着两个逗逼,心中也开始发笑。
要不然怎么说读书人就是坏呢。
王永忠那家伙上来就直接掀桌子的举动,说白了就是因为自己在这里,所以下个套给沈颢。
而且是堂堂正正的挖个坑让他跳——锦衣卫的百户在这里,要么你就诽谤君王,要么你就掀了桌子得罪天下所有的士子阶层。
不管沈颢怎么回答,今天这一关都不会好过。
只是王永忠千算万算,就是漏算了两件事情——法家的学子就没有怕得罪人的。
大秦孝公时的商鞅,得罪的人多不多?最后落得个被惠公车裂的下场,也就是传说中的五马分尸。
大汉孝景皇帝之时的晁错提出削藩之议,得罪的人多不多?最后被景帝连哄带骗的弄到了法场一刀两断——腰斩。
商鞅和晁错的死法,就没有一个是不吓人的。
但是吓到了法家学子了没有?
实际上并没有。
到了汉孝武皇帝之时,桑弘羊又一次举起了法家学说的大旗,统管大汉财政近四十年之久。
终武帝一代,桑弘羊忠心耿耿,聚敛资财以增强国力,为武帝屡败匈奴,多次出巡耀武扬威,打通西域,开发西南等奠立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其理财之功连对之十分不满的司马迁也不得不击节赞扬,称弘羊时代“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
其后哪怕是披了一身的儒皮,法家学术仍然活跃在中原王朝。
唯有到了宋时,儒家才全面上位。
但是到了大明之时,太祖高皇帝朱元璋和成祖永乐皇帝朱棣又是偏好于法家治国。
而且大臣里面还出了张居正这家伙。
隆庆六年,万历皇帝登基后,因为李太后与司礼监太监冯保的支持,张居正代高拱为首辅。
当时明神宗朱翊钧年幼,一切军政大事均由张居正主持裁决。张居正在任内阁首辅十年中,开始了披着儒皮干法家事儿的施政措施。
财政上清仗田地,推行“一条鞭法”,总括赋、役,皆以银缴,“太仓粟可支十年,周寺积金,至四百余万“。
军事上任用戚继光、李成梁等名将镇北边,用凌云翼、殷正茂等平定西南叛乱。
吏治上实行综核名实,采取“考成法”考核各级官吏,“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政体为之肃然。
说白了,从这三方面来看,张居正就是跟这沈颢是一模一样的套路——先披着儒家的皮混上位,然后再反过头来搞自己法家的那一套。
只是张居正是成功了,但是眼前的沈颢却是直接被王永忠给针对了,而且还有崇祯皇帝的暗中打压,能不能成功还真不好说。
想到这里,崇祯皇帝又暗自摇了摇头。
沈颢还是太年轻了些,直接这么冲动的就直接把盖子给掀开了。
掀盖子这种事儿,温体仁能干,施凤来也能干,甚至于郭允厚也能干。
但是他沈颢就不能干。
温体仁和施凤来,还有郭允厚,那是什么人?要么是内阁首辅,要么是首任的九州岛总督,要么就是户部尚书。
沈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