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九十六章 赵国、赵政(第二更)

战国赵为王 熙檬父 2378 字 11个月前

赵丹其实也面临着和其他皇帝同样的问题,那就是由于操劳国事而导致在公子们的教育上投入不够。

甚至可以说,除了太子赵恒之外,其他大大小小几名公子和公主们虽然每天都要来和赵丹请安,但是能够在一起相处的时间是真不多。

缺少了父亲的管教,同时身份又颇为尊贵而导致无人敢反对,那么这少爷脾气公主脾气自然就出来了。

好在还有王后韩婉管束,所以情况其实倒也没有这么糟,但是女人毕竟不如男人那么威严,所以多多少少的还是有一些小问题。

比如赵丹就听说赵偃对于学习完全没有兴趣,倒是在某次一名墨家学者进宫教授课程之后迷上了“墨学”,成天叫嚷着要去墨家工坊里看震天雷啊、八牛弩啊这些赵国先进武器的制作过程。

见鬼,难道要让赵国未来的二皇子去当一个炸弹学家或者军械学家?这想想就……好像还行?

其实赵丹也不是没有思考过孩子们的未来问题,公主们嘛就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这个不用多说,就是这些王子们安排起来也是个麻烦。

像朱元璋那样世世代代的把皇族养起来是肯定不行的,现在十几个人还好说,过了几百年之后怕不是几万几十万人,赵国的国库可不能白养这些家伙。

所以如果赵偃能够找到自己的兴趣并且投入进去的话,对于赵国来说未尝不是一个好消息。

反正只要不兄弟阋墙,爱干啥就干啥去吧。

毛遂出现在赵丹的身边,低声对着赵丹说道:“大王,赵政近来都并没有什么异动。”

赵丹笑了笑,道:“汝不需要这么盯紧这个孩子,寡人的赵国也不会因为这个孩子的身世而产生任何的变化,但是寡人希望汝确保一件事情,那就是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一定不能够让这个孩子明白他的身世,懂了吗?”

毛遂十分恭敬的应了一声,然后对赵丹说道:“大王,秦王已经押送到邯郸了。”

“哦?”赵丹楞了一下,然后露出了一丝笑容:“既然如此,那么寡人就去见见他吧。”

邯郸城。

盛夏时节。

如今的邯郸,已经是整个中原之中最大、最热闹的城市,人潮熙熙攘攘,一片繁华之极的景象。

虽然已经是下午时分,距离关闭城门不过只有大约一个小时的时间了,但是在邯郸南门的道路上依旧是人来人往,丝毫没有任何停歇的迹象。

如果仔细观察的话,就会发现除了那些行色匆匆的黔首之外,大部分做士人打扮的男子都是头戴貂蝉冠,身穿身穿短袖宰衣,下身则是一件紧身长裤,脚下踏着皮靴,看上去一个个颇为精神利落。

如果偶尔碰到那些身着宽袍大袖的人,那么这些穿着胡服的士子们就会刻意昂首挺胸的走过对方的面前,然后轻轻的哼一声表达出自己心中的藐视。

“哼,此人不穿胡服,一定非我赵人,而是来自那些被征服的下等之国国民!”

虽然在赵丹的心中,所有的战国七雄统统都是华夏族人,但是很显然除了赵丹之外,这个世界上的大部分人都并不这么想。

骄傲的赵国人既然已经是胜利者,那么理所当然的就有了藐视其他诸国被征服子民的底气,而由于军功爵制度的存在,赵国本土的这些子民们无论是田地还是财富平均来说都比被征服之国的子民们要强上许多,这就更给了赵国本土人自信。

事实上,随着赵国征服的不断进行,许多来自赵国的习俗已经开始朝着其他各国渗透。

就比如说在如今被赵国征服的各国领土之中,许多原先的各国官员为了向新王表示忠诚,一个个都争先恐后的穿上了胡服,而正所谓上行下效,领导们这么一穿下面的人自然也就都穿上了胡服。

以至于临淄之中某位儒家学者发出了极为无奈的感慨:“归赵不过一年,则满城胡服,望之不似临淄,竟似亲临邯郸也!”

不仅仅是赵国的服装,还有赵国的文字和语言,包括赵国的各项制度规章等等,也开始在各国之中推行。

简单的说,其实就是史记之中所说的,秦始皇做过的那个“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赵政,汝过来。”赵丹微笑着站在原地,朝着不远处的一名十岁的小少年招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