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六十八章 跗骨之蛆(第一更)

战国赵为王 熙檬父 3429 字 11个月前

接下来的几天时间里,王龁和他的八万秦军士兵过得极为艰难。

李牧将两万赵国骑兵分成了五部,分别由五名校尉统领,每一次出动一部对秦国人的后阵进行袭扰。

在这五部赵国骑兵的不停轮换之下,秦国的后军几乎是每时每刻都要绷紧神经面对身后的赵国人。

这些赵国人就这么远远的跟着,一有机会就冲上来射几发冷箭。

在这样的情况下,秦军的行军速度顿时就变得能够和乌龟相提并论了。

只要秦军想要稍微提一下行军速度,那么这些该死的赵国骑兵就会立刻逼近,迫使秦军停下来开始防御。

秦军一停下来,赵国骑兵又立刻纵马离开,让秦军徒呼奈何。

王龁也不是没有尝试过反击,在最极端的时候王龁几乎是赌博式的派出了手中仅有的三千骑兵,希望能够用这些骑兵的牺牲来拖延住赵国骑兵的速度,好为步兵的包抄争取时间。

然后王龁就见识到了那个一直以来赵国赖以横扫诸国的王牌部队——具装甲骑兵。

仅仅是一次冲锋,一千具装甲骑兵就干净利落的将王龁的三千骑兵阵型完全冲得溃散开来,然后赵军骑兵就开始了对秦军骑兵的无情收割。

等到王龁率领着步兵大队赶到之后,看到的仅仅是两千多具秦军的尸体,赵国人早就已经在一刻钟之前凯旋归去了。

看着面前一片狼藉的战场,王龁这位曾经名动天下的秦军名将长长的叹了一口气,整个人好像瞬间就变得老了几岁。

如果说在之前王龁多少还抱着几分反败为胜的希望,那么当手中最后这么一点骑兵都损失殆尽之后,王龁就知道自己现在所考虑的就不是什么胜利了,而是尽可能的保证自己在撤回关中之前不被李牧击败。

骑兵对步兵的机动性优势,在这一次双方的战争之中得到了最为完美的体现。

“李牧啊,李牧!”王龁咬牙切齿的念叨着这个名字,恨不得将这个名字的主人挫骨扬灰。

当七天后王龁率领着自己麾下的这批秦军部队撤退到泾阳的时候,原本八万多人的大军如今已经只剩下五万多人了。

剩下的两万多秦军士兵要么被赵军杀死,要么就当了赵国人的俘虏。

两万赵军骑兵在这一次的战争之中面对着足足是自己四倍的敌人,最终以不到两千的死伤换取了秦军十倍的战损。

这一战后,李牧彻底名动天下,被公认为是年青一代的最强将领,也是赵国之中仅次于廉颇的超级大将。

到了泾阳,距离咸阳就不远了。

而且进入了城池之后,骑兵对于步兵的优势就荡然无存了。

王龁的心中还抱着最后一丝侥幸,如果赵军在城外徘徊不去甚至扎营的话,那么秦军还有那么一点点希望。

可惜的是,当秦国人撤退到泾阳之后,原本一直如跗骨之蛆一般跟在身后的赵国骑兵就再也没有出现了。

也就在这个时候,咸阳方面的信使也到了。

“王龁损兵折将,速速交割军权,押回咸阳!”

“撤军?”当王龁接到这份命令的时候,他很是犹豫了一会。

从王龁个人的角度来说,他自然是更加希望自己能够狠狠的和李牧打上一仗并且击溃对方的,毕竟秦王柱在一开始下达的命令之中就已经说得非常清楚了,让王龁来“戴罪立功”。

而现在呢?现在王龁不但白白浪费了大量军粮物资,而且还折损了三千左右的将士——这无论怎么看都够不到戴罪立功的标准。

就现在这个情况也别说什么什么戴罪立功了,不罪加一等都是好的了。

不过在一番心理挣扎之后,王龁还是做出了决定。

“传令下去,明日一早全军拔营,回返咸阳!”

现在这个情况下,王龁是绝对不敢违抗新任秦王的命令。

不熟啊。

事实上,由于秦王柱登基还没几年的原因,大部分的秦国大臣们并没有考虑到秦国的王位会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再次发生更迭,所以都没有刻意的去接触如今的秦国太子赵子楚。

再加上子楚过去的庶子出身以及常年在邯郸作为人质的经历,除了吕不韦和阳泉君芈宸这几个和子楚有着血缘或者利益关系的人之外,大部分秦国大臣们也就是在各种祭天仪式的时候见过子楚一面而已,王龁也不例外。

不熟悉的话,那么当然就只能够做好自己的臣子本分了。

否则的话一道抗命不遵的旨意下来,王龁死全家这都是轻的,株连全族甚至三族才是正常情况。

而且王龁现在也很清楚,自己是绝对不可能追得上李牧的了,两条腿怎么可能追得上四条腿呢?

的确秦军也有一些骑兵,但是要是以这几千秦国骑兵去面对李牧所率领的两万骑兵的话,那结果几乎都不用思考。

再往北追的话,就要进入陇东高原了,那里是义渠人的地盘,秦国大军在那里的行动同样不利。

打也打不了,又有王命在此,那不撤退又能怎么办呢?

于是王龁沉思了一会之后,立刻就召集了所有秦国将军发布了命令。

“咸阳有令,大军明日早晨立刻启程返回咸阳!”

这个消息理所当然的是会让很多人感到惊讶的,甚至有一名将军因为过于愤怒而当面站出来质疑这个决定。

王龁非常的能够理解这名将军,因为他知道这名将军的亲弟弟在前两天的战争之中成为了秦军两千阵亡士兵之中的一份子。

所以他非常客气的开口说道:“拖下去,军棍五十,官降两级。再有异议者,可以直接去伙夫营报道。”

再也没有任何的异议了。

第二天,秦国大军开始拔营出发,朝着南方而去。

对于这八万秦国大军来说,这显然并不是一次值得夸耀的战争之旅。

浩浩荡荡而来,一无所获而归,对于这八万名渴望着在战场上建功立业的秦国将士来说,这显然是一个非常差劲的结局。

但他们并没有想到的是,这场战争其实还没有到结局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