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六六章 徐家汇

大明钉子户 九祯 2220 字 2024-04-21

“姑爷,小的刚才在街面上转着,就已经想的差不多了。”张忠习惯这样称呼王越,他的父母都还在英国公府当差,那些陪嫁过来的奴仆大多是这种情况。不过现在和王越同席,张忠还是有些拘谨。

王越鼓励道:“说说你的想法。”

“咱们城的货物不愁买家。”说道这个张忠才露出了自信的神色:“要想尽快将货物铺开,就要借用当地大商家的现有的渠道,就是姑爷说的代理商。刚才小的在街面上看了看,我们城的商品已经有人在卖了,但量不大,应该是从北方贩运过来的。”

“小的觉得仅仅依靠别人的渠道,也不是长久之策,咱们自家也要建立渠道。尤其是松江、苏州、南京、杭州这样的大城市,我们都要建商行,那些县城之类的小地方就由他们去经营。”

王越听着不住地点头:“很好,就按你的思路去做,不过江南的总部就设在上海县。”

王越如此重视上海这个地方,让王忠有些莫名,江南的政治文化中心可是在南京呀。但王越定下的事,他哪里敢反驳?

“大昌,你们的银行也要及时跟进!”王越对在座的一位留着八字胡的中年人道。

冯大昌是王越的同乡,以前是位账房先生,现在在王鹏远的财务部工作,银行是从财务部析出的。冯大昌现任城银行江南分部总经理。

在冯大昌看来这银行不就跟钱庄差不多嘛,既然王越让叫银行,那就银行吧。

“好的,王大人!”冯大昌应声道。

银行还有一个功能就是监督财务,江南贸易分公司的账务要从银行走,所以这银行又有了出纳的功能。没办法,现在是草创,分公司的构架还不健全,其实银行也一样,只能慢慢走向正轨。

银行也要接受监督,那就是审计部的工作。

(感谢ta1965的打赏)

用过精细的早饭,王越提议游历上海县城,美其名曰体察民情。

其实就是旅游,作为旅游爱好者,来到这原汁原味的江南古城,当然要游历一番。这可不是后世的旅游景区,这是古人真实的生活环境,而且上海县城后世已经基本消失了。

王越只是带着机要秘书李雪珠和贸易公司的几个人,在四名警卫连士兵的保护下一起出行,潘家派来的小厮毛福生的作为向导。

毛福生首先带着王越游览的是文人必到之地,上海县学、魁星阁、敬业书院和文庙。他想着这位巡抚大人一定是两榜进士出身,这样的地方肯定是要看看的。

其实王越纯粹是当古迹看待这庞大的建筑群的,看完了人文景观,毛福生又带王越游览上海县城的主要街道。

王越一行人的奇装异服,引起街道两旁人们的指指点点,王越却不以为然,招摇过市。虽然一行人奇装异服,可是他们衣着光鲜,气色红润,一看就非等闲人等,所以没人敢上前围观。

上海县城毕竟只是县城,而且是江南县城,所以街道并不宽阔。

经过桥头路头的时候,王越注意到有很多破衣烂衫的人聚集在桥头和茶馆,一个个面有菜色,但看样子却又不是乞丐流民,便问毛福生。

“启禀王大人,这些都是织布的机工,也有染匠、砑匠。”毛福生说本县的“吃棉布饭”的工匠有三千多人,大多数都是计日取酬的散工。

毛福生又道:“最近棉布行情不好,机户们自己都快开不了锅了,还有谁雇用匠人。”

王越问道:“棉布卖得不好?”

“去年开始棉布行情就很差。布卖不起价钱,”毛福生说道,“不光是机户、机工倒霉,就是乡下种棉的村民日子也不好过――布卖不出钱来,棉花就更卖不出价钱了。”

王越觉得江南棉纺织业凋敝,从侧面反映出大明的经济出了问题。其实他知道却不愿意承认,这些人其实也是城大量倾销现代布匹的受害者,只是因为时间短,现在影响还不大。

一行人又走到县城内的太卿坊的一处大宅――俗称“九间楼”的地方,毛福生小声说道这就是徐光启的老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