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六二章 中石油的雏形

大明钉子户 九祯 2187 字 2024-04-21

“二少爷!”王宝昌还是习惯这个称呼:“现在天津这边的输油管道已经铺设了快二十公里了,炼油厂也在安装设备。就是这井到现在还没有出油,我们可是已经打到九百多米深了。”

现在的城经过王越的不懈努力,度量衡已经全部使用现代单位。

坐在客厅沙发上的王宝昌有些局促不安,如今的王越已经今非昔比了。曾经的二少爷,现在不但是朝廷的从二品大员,而且还有强大的军队和几十万工人。看看港口内这些如山巨舰,就能体会到二少爷现在的财力有多么雄厚。

王宝昌过来就是汇报石油进展情况的,随着车辆和船只的增加,用油量也在不断攀升,王越希望油料能够早日自产。

大港到天津港区约三十五公里,最后王越拍板炼油厂建在港区附近。大港那边荒无人烟,不但生活不便,而且安全防护工作难度也大。建在天津这边也方便船只和车辆用油,所以采用了输油管道。

炼油厂设备采用的是成套的全自动炼油设备,而不是建设大型炼油厂,所以安装和操作都很简单。这种设备在现代也就一百多万人民币一套,日处理原油四百吨,王越弄来了五套。

这个油料生产量,已经能够满足目前的的需要,大型炼油厂技术复杂,周期长,只能留待以后建设

王越笑着道:“宝昌哥,不必心急,九百米深还早着呢,起码要两千五百米之后才有可能出油。”

一九六四年大港第一口井出油,深度是两千五百二十六米。油井的坐标王越都提供给他们了,就是沙河街段第一口井的位置。

虽然王越多次说过油井要打多深,可是王宝昌还是有些难以置信,他可从来没有打过这么深的井。

(感谢一路电杆的打赏)

“建奴都不是其对手,朝廷也怕了他,咱们郑家在海上还没怕过谁。当年荷兰人同样有坚船利炮,还不是败于我郑家之手。这天策军虽然多是大船,却数量有限,鹿死谁手也未可知。”

“好,三叔好胆色!”郑森道:“那我们先不着急走,再观察两日,想那王越既然没有为难我们,应该不会赶走我们。”

郑家叔侄二人继续滞留天津除了继续观察天策军海军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银子要花干净。天津这里的商品那真是有多少他们就想要多少,可惜五十万两他们都嫌带少了,这五十万两货物要是运到福建和广东,利润番一倍都不止呀。

王越接到报告,郑芝豹和郑森没有立刻走,却不予理会,这样的豪商,他还是很欢迎的。

吴直被分配到登陆舰军官住宿区,条件还不错,是带有卫生间的单间。

他那些随从就没有这么好的待遇了,都被分配到了士兵住宿区,那里是四人高低床的房间,其实环境也不错,比这个时代的船舱强太多了。

吴直一进屋就赶紧令小太监笔墨伺候,因为他要给崇祯写小纸条。刷刷刷写完了,又发愁了,这可怎么送回去呢?因为没有马!马车和马都随第四团走陆路南下了。

最后还是劳动了王越,王越安排他的人随渔场拉鱼的车队回京,渔场每天都有一支车队向城送鱼。城已经有了一座鱼罐头加工厂,日加工鱼类三十吨,主要提供军用,对外销售量不大。

事情忙完了,吴直才有心情打量自己的船舱,不禁感叹此船的奢华。这船舱不但整洁明亮,而且卫生间还能洗澡,真是难以想象。原以为随军南下,必然旅途劳顿,哪能想到却能住的如此舒适。

王越没有关心吴直要跟崇祯说什么悄悄话,那是人家的自由。

他自己的船舱是一个小套间,外间用于办公,里间是卧室。

经过一年多的发展,城的工业建设已经逐渐上了轨道。尤其是石景山工业区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之后,涌现出了一批技术能手。这些人虽然文化不高,却在不断的实践中成长起来。

王越记得自己曾经实习过的一个电厂,那是晋省第一家电厂,该厂始建于公元一九三九年,那时正是日伪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