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三九章 下岗工人李自成

大明钉子户 九祯 2375 字 2024-04-21

不能不说,李自成是个很牛叉的人物,性格坚韧程度,真是让人佩服啊。不过这货在找老婆的问题上,似乎眼光一直很烂。或者说,因为性格问题,也可能是某些问题,反正他老婆跟人私奔的概率很高。

李自成原名李鸿基,小时候家境富裕,上面有个哥哥,李鸿名。小时候很聪明,私塾成绩很不错,但是性格跳了点,不肯好好读书。后来他哥挂了,留下个侄儿李过。十三岁时,母亲病逝,从此无人能管,逃学成了家常便饭。后来去学武,为日后造反生涯奠定了基础。李自成的老子李守忠挂了之后,在货用惊人的速度完成了败家大业。

二十一岁的李自成为自己找了一份公务员的差事,银川驿卒。相当于现在中国邮政的正式员工吧。

崇祯三年,朝廷为节省开支整顿驿站,裁撤数万驿卒,一年多共省下六十八万两左右的白银,于是几万驿卒下岗,李自成成了下岗工人。

事后证明,这区区六十八万两白银恰恰成为明王朝灭亡的代价——由于裁减驿卒,李自成下岗,愤而参加农民军,“奋臂大呼,九州幅裂”。

相比于李自成在陕西被人连续教育他怎么做人,张献忠的造反生涯达到了一个小高潮。冲出山区的张献忠撒了欢,一口气扎进湖广,居然去围攻襄阳。

湖广巡抚苗胙土是个废物,任凭张献忠在湖广四处乱窜,要不是长江挡着,这货能冲过长江去。

襄阳可是个雄城,蒙古人可是攻了八年。在襄阳,张献忠遭遇了秦翼明,这哥们是个总兵,手里还有三千石柱土家兵,出城野战干不过张献忠是肯定的,但是他守城没问题。靠着这点家底,愣是把襄阳守住了,攻城的张献忠被迫放弃襄阳,转而东进。

张献忠汇聚了罗汝才、马守应、刘国能、蝎子块等人,体验了一把当老大的滋味。二十多万造反者,一路往东,找地方吃饭。

现在张献忠他们吃饭的地方,就是江北的安庆,就是王越即将上任的应天巡抚辖区内。

王越道:“臣自当竭心尽力,清剿流寇。”

城活生生的例子摆在那里,天策军的强大有目共睹,而且王越今天的谈话也言之有物,崇祯期盼王越能就大明的问题谈点改革意见。

王越却两手一摊,做无奈状道:“陛下,大明的问题很多,朝中的大臣们也都知道,只是都不想变而已,如之奈何?”

说到大明的现状,不是改不改的问题,而是想不想改,能不能改的问题。

就算是清军入关之后,用刀子来逼迫汉人剃头,承认大清的正统。但是在随后的历史上,满人不敢去碰的东西还有很多,比如士绅集团、宗族等对基层权利的掌握,这一点根本就无法动摇,也不敢动摇。清朝的那一套,到了雍正年间,可以说把大一统的集权政治玩到了巅峰。结果呢?

所以说,任何一种政治体制,都必须存在一个促进其发展和进步的外力。一成不变的制度,造成的后果就是灭亡。

资本主义制度最初的形态,也不是现在这个样子。兔子在建国之初的制度,在几十年后,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大明的不变,本质上是不想变。因为大明这个制度,决定了就算是改朝换代,不过是换个主人而已的变化。对于士绅集团来说,他们真的无所谓谁来当这个皇帝。为什么?很简单,利益关系没有发生变化。

一个社会统治阶级的基石,居然是这么一种心态,可想而知,这个制度会造成怎样的后果。

整个社会的精英阶层,他们是最不愿意看见变化的一群人。

任何敢于触碰他们利益的改变,都会被群起而攻之。张居正的改革,压根就没碰触到根本,即便如此,他死之后,也被群起而攻。而最狠他的人,居然是万历皇帝!

这就是明朝的现状。非常讽刺的一个结果。一个人给国家的财政带来了巨大的利益,却在死后被举国唾弃。真正做到了天下共仇之。

明末的问题很复杂,后世的砖家叫兽多有研究,大明现在可谓千仓百孔,问题一箩筐。王越自认为没有那个能力和精力与那些士大夫们周旋,他认为推倒重建是最佳的方式,所以有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