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还有一个巨大的作用就是提高生产者的生产积极性,提高生产效率。人都是趋利的,如果自己生产的物品能够换来银钱,都不需要别人去强迫,他都要拼命生产。”
“所以商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宋朝正是因为重商,所以才被称为富宋。”
崇祯也是读史的,宋朝如何的富有,他当然清楚。明朝走到了明末,其实商业还是很活跃的,而且商人的地位已经不像明初那么低下了,否则也不会产生出一批晋商那样的大商贾。
但是商业的活跃,并没有给朝廷带来多少财政收入,因为明朝不收商业税。
崇祯问道:“王爱卿的意思是要在城收商业税?”
王越点头道:“当然要收,为了不和大明其他地区发生歧义,城的商业税目前称做管理费。看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情况,首先看的是财政。天下事,离不开利益二字,朝廷现在最大最紧迫的问题就是没有银子。陛下,臣以为,南宋凭借半壁江山支撑一百多年,财政上的一些做法,值得借鉴。”
崇祯闻言脸就黑了,啥意思?什么叫南宋的方法值得借鉴?
他阴着脸道:“莫非你是说,现在的大明到了王朝末世了吗?
王越面不改色地道:“臣没有妄言,现在的大明内忧外患,流民四起,财政枯竭。一着不慎,亡国可期也。”
崇祯死死的盯着王越看了好一会都没说话,王越的表情一直很镇定,丝毫没有躲避崇祯阴冷的眼神。也许整个大明没有几个明白人,谁能想的到偌大的国家几年后就亡了!作为皇帝的崇祯,现在的他当然更不相信。
终于,崇祯平缓了心头的怒气,缓缓开口道:“你那城的工、商之法无法完全应用在整个大明。不过你那城确实好生兴旺,刚才朕听你分析工、商之言,颇有几分道理。看来王爱卿对于治国之道,也有独到的见解。你说说,大明现在的根本症状何在?可有解决之法?”
崇祯心急呀,自登基以来,自己可谓呕心沥血,殚精竭虑,但是天下却越来越乱,国势每况愈下。
如果不是突然有了城和天策军,大明都快成了满清的菜园子了,想来就来,想走就走。
可是治国的良方在哪里?崇祯很茫然。
王越皱着眉头道:“城的制度也许只能适合城,很难套用在整个大明。”
崇祯有些失望,如果整个大明能够都像城,那该多好,还会有人为了吃不饱饭造反吗?城不承认人身依附关系,官司最后都打到朝堂之上,还是自己和稀泥解决的。关于其制度方面的情况,崇祯所知甚少。
王越接着道:“大明是以儒家思想治理天下,将天下的臣民分为三六九等,士农工商,工和商排在社会的最底层。事实也证明儒家看不起一切工匠和手工业者,所有的技术进步,都被称为奇技淫巧。在大明,匠户几乎就是低贱的代名词。”
“大明是农业社会,农耕是国家的根本。而城实行的是工业社会,将来会是商业社会,工和商将会成为城的基石。这是城与大明其他地区最大的不同之处。”
他知道崇祯对城肯定是雾里看花,所以向崇祯分析一下城的与众不同。
崇祯难以理解道:“不发展农耕,粮食从何而来?那不是要饥民遍地了吗?”
其实有一点崇祯心里明白,却没说,即小农经济社会是将农民紧紧束缚在土地上,有利于社会的安定。
王越道:“陛下,首先说这个工,在大明称工匠,在城要扩大到称为工业。城不是不发展农业,农业是工业的基础,而工业能给农业提供越来越先进的生产器械,使农业生产更加便利,甚至增产增收。”
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是个大课题,真要细究起来,一时半会儿是说不完的,所以王越只好简明扼要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