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子没怎么在意的将事情安排给李章铜。
战争爆发之后,外交就退居次要位置,军事成为主要问题。
皇太子组建战时内阁,陆师水师参谋长都进入内阁。皇太子每日早晚,必各垂询一次战况,目前各个方向的战况都陷入了焦灼之中,进展缓慢。
北美和印度都有所紧张,因为这都是相对于欧洲的边缘位置,英国对这里的重视程度不够,投入的资源不够,但却是中国重点进攻的方向,有紧张是必然的。
但其他方向上,就很难取得战果了,尤其是海战,别说早晚了,有可能十天半个月舰队都在海上航行,完全失去跟陆地的联系。
目前北美已经推进到了英属北美首府渥太华城,印度方向上,已经全面突破了英军恒河防线,向南一步步压缩英印軍队,原本的印度大邦锡克国这些年又陷入了分裂状态,皇帝不断分封国土给诸侯,四分五裂,靠着中国的支持苟延残喘,否则早给英国灭了。因此这次锡克国将在印度战场上没什么作为,他们倒是表态愿意出兵,可皇帝开口也只能出兵三千,甚是寒酸。
皇太子焦虑的是欧洲战场,他不关心德国人的军事行动,德国太快战胜法国,对中国没有好处,因为中国还没有将英国海军摧毁,一旦欧洲大陆战场分出胜负,德国人肯定会接受谈判,之后中国要么选择独立战争,要么也只能通过谈判恢复和平,这不是皇太子的计划,他最大的目的,还是摧毁英国,主要是摧毁英国海军。没有海军的保护,英国那几个海岛,犹如剥了壳的鸡蛋一样脆弱。
跟英国在地中海的战斗最为激烈。双方先后取得了一些紧张。先是中国这边取得战果,希腊陆军登陆塞浦路斯,在当地希腊人的支持下,用了一个月时间围攻,最后用重炮摧毁了英军基地要塞,英军投降。
而在西西里岛,中国基地也陷入意大利、英国联军,以及当地黑手党和宗族势力联军的围攻。在进行了将近两个月的坚守之后,同样是被大炮摧毁了要塞工事,不得不选择投降。
不到两万基地驻军投降,皇太子不可惜,只是有20艘进驻这里的军舰,最后奉命全部凿沉在港口,让皇太子颇为心痛,在地中海方向,多一艘军舰,就多一份胜算,结果一下子就是去20艘,而且是毫无意义的自沉。
在攻占了塞浦路斯之后,中国海军主力曾经三次尝试救援西西里舰队,跟英国海军在马耳他到西西里海域,连续进行了三次短兵相接的较量,但都没有分出胜负,第一次中国舰队数量占优,英军且战且退退到了马耳他基地,第二次英军舰队占优,中国舰队选择了撤退,第三次倒是旗鼓相当,双方出动的主力军数量中国是50艘,英国是48艘,在西西里岛海域进行了一天时间的激战,但双方主力军都没有沉没,各有几艘铁甲舰受伤,人员伤亡了上千人,然后各自退去。
由于无法突破英军封锁,导致一直没能救援西西里岛,最后只能下令让舰队自沉。
此时在地中海方向,中国舰队规模,还没有占到优势,英国人在这里驻扎着100艘铁甲舰,还得到了至少60艘法军主力舰的支援,意大利有30艘铁甲舰,总计近两百艘主力舰。中国不断往地中海方向派遣军舰,目前已经集中了150艘主力舰,加上希腊海军30艘主力铁甲舰,用来争夺制海权的主力舰180艘,比英法意大利联军稍弱一些。
中国海军还在陆续抽调到地中海,不断通过苏伊士运河进入地中海,海军的计划是,将地中海舰队提高到200艘之后,再跟英国决战,目前还至少需要两个月时间,才能完成这个调动,在在和之前,打算让现有兵力维持地中海的诸基地,保持黑海海峡和苏伊士运河的畅通。
任务重大,因此短期内不打算主动出击。
“殿下,这是一个天赐良机!”
看到连续三天舆论持续发酵的情况,李章铜主动求见皇太子。
“什么天赐良机?”
皇太子对手拿报纸来求见他的李章铜道,不明白这几个家伙要说什么。
李章铜摊开报纸:“这是发行量最大的三十分民间报纸,其中除了一份工会办的报纸,一份教会办的报纸,其他都在声讨美国。”
舆论转向,皇太子是了解的,这种转向让他的压力减轻了很多,可也看不出来是什么良机。反而他更小心了,担心反他的声音再次起来。
李章铜最后拿出一张折叠的宣纸,上面有一篇小楷写出来的文章。
“殿下。微臣连夜做了一番文章,请殿下过目,看能否登载官报。”
官报类似过去的邸报,不过公开发行,并不是只让官员和在野乡宦来看,天下人都能订阅,不过官报的风格是只披露,不评论,只阐述事实,不发表主观态度。比如美国跟英国的购地案,就是官报披露,但只原文刊载了公开的内容,至于英美背后是不是有什么附加条款,民间报纸会胡乱猜测,官报不会,英美也没有披露,官报就不会印刷。
为官报提供素材的,大多都是外交部门,从各国收集的政治方面的情报,可以公开的,都会通过官报,民间的信息有时候也会披露,但必须是得到高层认可的,目前管理官报的,是礼部。
皇太子翻开李章铜的文章,风格是官报的风格,不评论,只叙述,没什么感情色彩,是一片罗列了美洲历史的枯燥文章。
皇太子不解其意:“你这是从哪里摘抄的?”
李章铜大言不惭:“大多是从中学教材上抄的。”
皇太子道:“你想说什么?”
李章铜道:“殿下,美洲不是美国人的,也不是英国人的,那本是番人的土地。”
皇太子道:“没错。美国人快把番人杀绝了,英国人还算好点,收留了不少番人。”
李章铜道:“殿下,您说番人喜欢美国,还是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