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僚集团普遍认为,此举等于是替德国承担英国的压力,同时让中国有卷入无谓的欧洲战争的风险,实在是得不偿失。议会中的工会势力,一直都打着国际主义的旗号,坚决反对战争。并扬言,会用一切手段组织战争预算的通过,议会中的士绅势力在这件事上,是支持工会的。
反对势力本就不满,这一次,他们借助皇太子贸然卷入战争的举动,发起了对皇太子的抗争。当德国人试图延长同盟关系,皇太子倾向于同意的时候,让反对势力再次抓住机会。这些年皇太子不断提拔太子党势力,已经让反对势力越来越团结,这次他们抓住机会,甚至喊出了太子乱政的口号,一大批老臣甚至下野的官员,密集去武当山谒见皇帝,希望皇帝出山。
以参不参战为导火索,爆发的这场反太子的政治暗流,让皇太子安稳了几年的心再次悬了起来。
在这种情况下,他不敢再次强行推动延长同盟关系了,不得不违心的表示,他向来期待和平的态度。并公开表示,不考虑延长中德同盟,甚至表态不愿意卷入欧洲战争。
这让皇太子很受挫,也让他明白,皇帝不死,他就只是太子。
但错过了这次机会,他不知道还得等多少年,才有可能对英国发起直接打击。
因此皇太子对主持外交工作的李章铜越来越不满。
皇太子知道,李章铜是皇帝的人,也知道,李章铜是一个支持和平解决问题的外交官,他是外交官,体现的就是用政治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旦爆发战争,就是外交的失败,本能的反对战争。
对李章铜的不满随着时间的推移在逐步积压,皇太子已经开始考虑,要撤换李章铜,哪怕李章铜是一个难得外交能臣,但不忠于他的官员,他不会用。
可没想到李章铜,却突然告诉他,三天内就会爆发战争,而且是德国向英国发动战争。
这就让他有些疑惑了,难道这些都是李章铜一直推动的?
如果是这样的话,李章铜就是领会了他的态度,在为他走向战争的目的努力的。
可如果李章铜一早就看透了这一点,为什么他一直不说,非得等到时间就要结束之时,才突然来告诉自己,德国会在同盟结束之前发动战争,好把中国拖入一场英国注定要对德国开战的战争,从而让德国始终占据优势地位。
如果早知道而不说,要么是隐藏真正的意图,要么就是临时起意,在诓骗他。
所以皇太子直接表达不满:“既然你明白这些道理,为什么不早点说明?你是刻意欺瞒孤王!”
这顶帽子李章铜戴不起,立刻告罪:“殿下明察。微臣不敢有半点欺罔之心,只是局势一直不明,所以不敢上奏。”
皇太子冷哼道:“那现在就明了了?”
皇太子对李章铜的不满,已经到了决定找机会开革他的地步,所以不依不饶,给他安一个欺罔储君的罪名,或许无法施加刑罚,但撤免他是足够了。这个李章铜,滑的跟一条泥鳅一样,不趁机撤免他,以后还真不一定能找到机会。
但之后,李章铜说了一番话,让太子撤免他的心思,又有了些犹豫。
“李掌院,可有什么新进展?”
皇太子在上书房接见李章铜,态度看起来和颜悦色。
但李章铜却感到了重重压力,他态度谦卑。
简单介绍目前的形势:“殿下,刚刚受到消息,法国在非洲大量招募士兵,兵力异常紧缺。德军已经控制了马恩河,主力转向巴黎。似乎不急于围歼法军主力,而是要先攻占法京巴黎。”
皇太子打断李章铜:“你知道我问的是什么,你告诉我,三天后会发生什么?”
皇太子已经厌烦了李章铜顾左右而言他的作风,三个月来,李章铜总是这么应付他,从不给他一个明确的答案。
李章铜不被人察觉的情况下,吸了一口气,神态看似从容。
“回殿下。三天内,英德会开战。敢问殿下,我国是否必须履行对德义务,加入这场战争?”
“嗯?”
皇太子颇为意外。
这是三个月来第一次,李章铜明确告诉他英德会开战,反过来询问他的态度,他的态度早就不是秘密,谁都知道,皇太子在积极加入这场战争。
皇太子并没有明确表态,反问道:“你倒是说说,英德为什么一定会开战?”
皇太子已经不是当年的皇太子了,即便所有人都猜到他想开战,但他从不公开表态。
李章铜并没有明确表态,反问道:“敢问殿下。如果英国不参战,德国能否战胜法国?”
皇太子不知道李章铜想说什么,他顺着回答道:“德国国力远强于法国,即便不能彻底战胜法国,也必能重创法国。”
李章铜又道:“敢问殿下。法国遭受重创,英国人能否接受。”
皇太子摇摇头:“德国东面的俄国依然分裂,奥匈向来亲德,如果法国遭受重创,德国必然独霸欧陆。英国人向来不愿看到欧陆有强国独霸。”
说道这里,皇太子不耐烦了:“你不用跟我打马虎。英国不会接受德国独霸欧陆,跟法国联盟是必然的。但是绝不会在三天之内,就算巴黎明天失陷,英国也不会冒险在中德同盟关系结束之前参战。你倒是说说,为什么三天内英德会开战?”
李章铜不徐不疾道:“殿下明鉴。如果三天后,中德同盟结束,英国必然参战。”
皇太子点点头,法国的局面十分危险,英国人绝不会允许德国做大,这是显而易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