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五十二节 太子之怒

五年之后,在周观海等一种太子派势力的保驾护航下,皇太子不但在政府中建立了终于自己的官僚集团,议会也由周观海凝聚起来的士绅派控制,这时候皇太子对国家的控制力,才真正形成。但皇帝依然压在他的头上,一方面是皇帝强大的威望,另一方面,则是皇帝依然对軍队有绝对的权力。

但此时皇太子势力已经形成,他开始推行自己的意志,开始找机会打击英国。美国内战是一次好机会,但皇帝给他设了限制,在废奴的基础上,才可以支持美国南方,而且要求美国必须分裂。在一系列局势变化下,中国和英国始终没有走向对抗的一面。接下来的西班牙王位危机,是另一次好机会,当时中国舰队已经跟英国海军在委内瑞拉对抗,可最后德国人退缩了,他们放弃了对西班牙王位的争夺。

连续两次都没能找到机会,战后皇太子积极支持海军扩张,掀起一轮高过一轮的军备竞赛,就是对迟迟无法打击英国不满情绪的释放。但这种软性竞争,无法让他满意。这一次德法战争爆发,皇太子兴奋不已,他认为他等待的机会终于到了。于是接受理藩院掌院李章铜的建议,战前跟德国签订了同盟条约,让德国敢于在英国的压力下,跟法国开战。

皇太子本来以为,德法开战之后,英国很快就会卷入,然后中国可以以履行同盟义务为由,加入战争,跟英国交战。

可是同盟关系有时效性,只有三个月,刚开始皇太子没有在意,可随着时限越来越近,皇太子开始焦躁不安,而且渐渐觉得他似乎被臣子欺骗了。

他接连发怒,将主持谈判的李章铜多次叫到跟前训斥,给他施压,让他尽快推进参战的进程。但李章铜一直没有进展,现在距离中德同盟关系结束只有三天了,皇太子已经失去了耐心,他再次召见李章铜,他要给李章铜下最后通牒。

没人知道皇太子那几年是怎么过的,被调到阿萨姆,跟让他去美洲完全不同,去美洲是作为储君去锻炼的,而去阿萨姆,当时所有人的解读都是皇太子将被废黜。

因为皇帝将他派到阿萨姆和曼尼普尔后,将皇太子身边的人统统调走,不允许国内官员跟皇太子接触,所有人,包括皇太子本人都认为,那是皇帝在剪除太子党的羽翼。为废太子做准备,而让太子去阿萨姆和曼尼普尔,也是给皇太子安排的后路,一旦被废后,他或许能得到这两块土地建立一个国家。

相比失去中国皇位的危险,这两个尚未发展起来的小国,当真不值一提。而且一旦失去储君之位,是否真的能在海外度过余生,都不敢保证。中国的皇权继承,永远充满了血腥,万一通过激烈的皇权斗争,最后成功登上王位的哪一位皇子,认为皇太子是一个隐患的话,恐怕皇太子都会有性命之忧。

所以那几年皇太子十分低调,他身边没有一个太子党成员,皇帝允许他自己招募人才。

失去了一个庞大的太子党势力支持的皇太子,这时候才发觉,离开了那些人的支持,他什么都不是,他之所以是皇太子,是因为他是皇帝的嫡子,而不是因为他本身的才能。

为了发展自己的国家,为了让自己可能被废后能够生存下去,皇太子这才激发出来所有的政治潜力,他自幼受到的教育,他多年历练的经验,这时候都被调动了起来。

他礼贤下士,细心挑选合适的人才,为此他不得不放低姿态,跟一些强大的势力求助。他拉拢非洲公司这种海外巨头,吸引他们到阿萨姆投资,从这些公司培养出来的人才中招募官员。他还不得不委屈球员,跟当地部落势力的酋长、土司虚与委蛇,希望得到这些势力的支持。

他出台各种优厚待遇吸引移民,尤其是读书人移居阿萨姆,一直兢兢业业的待了八年,把阿萨姆经营成了一个人口八百万的国家,他才得到了认可,被调回了国内,同时将阿萨姆王国交给了他的次子周淳统治,作为跟俄国公主联姻的彩礼。之后皇太子的地位得到加强,开始以监国的身份,主张大周国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