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八节 中国经济升级(2)

这种分工不但体现在生产和生活这种程度上,生产也比任何欧洲国家都更细分。纺纱厂就是纺纱厂,织布厂就是织布厂,已经很少有早期那种纺纱织布一体的联合工厂了。因为纺纱厂和纺织厂都开始发展成了规模巨大的超级工厂,规模小的纺织业工厂在东部沿海已经完全无法立足,根本就竞争不过来自日本、朝鲜等低廉工资水平的邻国。

体现在机械工业则更加明显,早就出现了大量专业生产蒸汽机,生产锻压设备,甚至一些用量巨大的零部件已经开始标准化专业生产,一些工厂就专门生产某一种消耗性零部件,如轴类产品。规模巨大的机车厂,已经不再自己加工零部件,而是委托给一座座专业工厂。炼钢厂则从生产钢锭开始直接出成品,连铸方式十分普及。

巨大规模下的分工,不但让中国的生产效率更高,而且工业体系十分完备。完备的结果就是,外国产品可以进入中国市场,但往往只能作为一种补充,挤入中国的经济环节,而无法成为不可替代的一环。因为外国进入中国的商品,大多数都是因为价格优势,少数是因为质量优势,但在中国一定可以找到替代品,要么价格昂贵一些,要么质量稍差一些。另一个结果则是,新技术在这里可以找到各种可能性。

当西门子公司还在为他们的电力机车在各种博览会上做展览,进行宣传推介的时候,当西门子电力机车还只是一个稀奇玩意的时候。中国已经改进、完善,并找到了成熟的商业模式,推广开来。就是因为在西方诞生的技术,在西方不太齐全的工业体系中,很难找到合适的推广方式,有时候势必要为新事务建立一整套配套的体系,成本巨大。而在中国,则很容易嵌入一些已经形成的体系中。

当然不是所有新事物都能轻易嵌入旧体系,但在中国相对容易能得到应用,广大的市场空间和细分领域,比任何欧洲国家都更容易找到适合的应用,在中国找不到的,在其他国家基本上也不可能找到。

因为这样的特质,这些年中国人不但自己大量研发新技术,推广新模式,许多外国的天才,在发明了新技术,或者发现了新知识之后,往往第一时间就想到来中国开拓。

德璀琳敏锐的看到了这些现象,他还不清楚,中国经济体已经在不知不觉间,成长到了最成熟阶段。新技术即便不是在这个国家诞生,也会第一时间主动传播到这个国家。全世界顶级的人才,都更容易在这个国家找到一展所长的机会。就好像几十年前,一些在本国默默无名的人才,到了英国就能做出一番事业一样。

西门子公司将电动机实用化之后,仅仅十余年时间,在欧洲电力工业还在摸索之中,可是在中国已经开始大规模应用了。

由于直流电天然的传输劣势,导致在工厂的应用推广困难,大多数工厂对电力的使用,跟民用差不多,都是为了照明,这让过去只能白日进行的工作,可以日夜同时开工,工厂设备的利用率提高了一倍。在经济增长时期,工厂为了扩大生产,普遍采用了三班倒工作制,即满足了工会要求的八小时工作制,又让机器设备不用停转。

但电动机却快速在交通领域占据了一席之地,中国首都著名的高架铁路系统,在中国的大城市几乎全部普及。可是对江宁这座花园城市来说,四散的煤灰始终是一个让人烦恼的事情,于是爱面子的中国人,在电力公司的游说下,决定将高架铁路电力化。

首都的巨大影响力和示范效应,让电力机车迅速在中国普及开来。不但城市高架铁路系统开始采用电力机车,影响地铁建设的一些工程问题也已经解决,北方城市建设了大量的地铁,相比高价铁路,地下铁路用蒸汽机就更是一个灾难,因此地铁也迅速开始电气化。同时更多的城市,比如江宁府也开始修建地铁系统,用来解决首都越来越让人头痛的交通问题。

由于首都的各种资源富集,尽管有限制大工业的一些政策,可人口依然快速增加,已经达到了五百万人口的级别,是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在高层建筑尚未推广,富豪们又热衷于建造占地面积巨大的园林豪宅的情况下,江宁府的城市架构摊的很大。已经超出了南京古城外城范围,侵吞了大量乡村土地,单单是占地面积,已经不小于21世纪的南京了。这急需现代化的交通工具,高架铁路已经无法满足需求,地铁建设开始快速推进。

尽管南京有五百万人口,但南京还不是中国最大的城市。最大的城市,其实是松江府,这已经不是一个城市的概念,而是城市带的概念。从吴淞口,沿着吴淞江、黄浦江,松江府的上海、华亭、嘉定等沿河两岸建立起了密密麻麻的工厂,中间没有明显的分割。江南运河公司又修建了大量运河,将松江府、苏州府和嘉兴府更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尽管城市之间或许有连片的农田,工业区之外或许有广大的农村,但是沿着河网,形成了连成一片的工业网区,这些工业网区周边形成了城市带。不但松江府各县之间有连绵的城市区相连,甚至沿着河流往东绵延到了苏州,往南绵延到了嘉兴。成为中国最大的工业带,中国最大,必然也是世界最大。

让珠三角龙头位置已经成了中国城市化最高的地区,超过七成人口居住在城市里,而且总人口规模持续扩大,光是松江府、苏州府和嘉兴府,总人口就接近八千万人口,近六千万生活在城市里。让这一带发展出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棉纺织工业、机械加工业,造船业和金融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