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这次不行了,事情闹到这种程度,已经不是西班牙能说了算的。
利奥波德公开宣布愿意接受邀请,之所以公开宣布,而不是跟西班牙议会一起宣布,就是因为利奥波德回复西班牙议会之后,西班牙议会表示他们还得再考虑考虑,可利奥波德不给他们考虑的机会,直接公开宣布。
这时候西班牙制宪议会怎么办?表示不欢迎,得罪了德国,表示欢迎,得罪了英法。
而且利奥波德还拿出了跟中国签订的条约,现在利奥波德背后还站着中国人,西班牙人已经怕了,他们打死都不想再跟中国玩了,如果当年不是中国,他们的殖民地早就独立了,但之后他们被英国拉拢因为金矿问题,跟中国开战,结果一战之下,别说金矿了,殖民地分裂成两半,中国直接支持卡洛斯夺走了一大块。后来在这些殖民地上,成立了印加王国,也被美国吞并了佛罗里达、古巴等地,侥幸保住了哥伦比亚、委内瑞拉等殖民地后,西班牙实在是不敢再继续卷入大国纷争了。
如果拒绝利奥波德,意味着再次跟中国敌对,西班牙认为,剩下那些美洲殖民地,估计没有什么保住的希望了。如果支持利奥波德,那么就是跟英法敌对,英法的軍队会直接开进西班牙本土。
两难的选择。
不过老道的利奥波德没有给西班牙议会选择的时间,他迅速在墨西哥宣布继承西班牙王位,并且派出代表和軍队直接登陆加拉加斯,迫使当地殖民政府宣布他们承认利奥波德的王权。
英法立刻就利奥波德的擅自行动提出了抗议,宣布跟墨西哥王国断交,不承认墨西哥王国对委内瑞拉的占领行为,英国美洲分舰队第一时间封锁加拉加斯港口。
利奥波德敢于直接行动,不可能没有得到大国的支持,德国自不用说,中国美洲舰队立刻起航,赶往加拉加斯跟英国舰队对峙。
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一触即发。
在利奥波德和西班牙议会接触期间,欧洲关于西班牙王国王位问题,就已经开始争议。
法国第一时间向霍亨索伦家族表达态度,明确反对霍亨索伦家族成员成为西班牙国王,可今时不同往日,历史上的威廉国王,只是小国普鲁士的国王,可这个历史上,威廉不但是普鲁斯的国王,他还是整个德意志帝国的皇帝。
他对法兰西共和国的回复是,这是霍亨索伦家族和西班牙之间的事务,法国不应该,也没有任何理由干涉。
如果有可能,威廉当然不愿意打仗,可如果法国欺负上门,德国当然也不会怕。
但加上一个英国,威廉就要忌惮多了,英国政府也表达了跟法国基本一致的态度,他们不希望看到霍亨索伦家族成员成为西班牙国王,英国十分积极,他们多次求见威廉,甚至提出了英国方案,那就是从德国境内挑选一个小国的王室成员去西班牙继承王位,英国将支持这一点。也就是说,英国可以接受德国通过本国境内王室成员,加强跟西班牙的关系,但绝不能让霍亨索伦家族,这个德国的皇族亲自统治西班牙。
英国的这一让步,威廉是能够接受的,前提是英法真的反对,而德国孤立无援,可现在利奥波德告诉他,中国愿意全力支持他继承西班牙王位,只需要在领土和经济领域做出一些让步。
领土方面,变动不是很大,还是以东科迪勒拉山系为分界线,只是将马来开波湖地区割让给了印加王国而已,这无伤大雅,西班牙至少保住了大多数哥伦比亚和委内瑞拉,而且还能将墨西哥重新收回。经济上,中国要求将来跟德国在西班牙殖民地享有同等的开发权力。经济利益只是一方面,对国王来说,尤其是德国国王来说,土地是某种信仰,伟大的德国,应该有配得上伟大的广袤领土。
局限于中欧一隅的德意志帝国,配不上他所拥有的国力,没道理德国领土要比俄国小,要比法国小,作为欧洲第一强国的德国,应该跟英国一样,享有统治世界的权力。唯一的障碍就是,英法联合比德国更强,他们要阻止德国变得伟大,变得跟他们一样拥有同等统治世界的权力。但中国比英法更强大,中国支持德国的合理诉求,在这种情况下,德国如果还不敢于为自己争取权力,威廉认为这是作为皇帝的耻辱,他真的宁愿退位。
但俾斯麦坚决反对这一点,他认为西班牙殖民地不能让德国变得伟大,只能成为德国的包袱,把德国推向跟大国敌对的深渊。
皇帝跟首相的分歧之大,已经到了无法调和的地步,要么皇帝退位,要么俾斯麦辞职,最后的结果是俾斯麦主动辞职。
俾斯麦辞职之后,威廉却开始担忧,没有了俾斯麦这样一个老舵手,他已经不习惯了。
他按照俾斯麦最后要求的那样,让利奥波德以墨西哥国王的身份出面,跟中国谈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