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抗的结果是,双方各自撤去,显然英国没做好跟中国直接开战的准备,同时俾斯麦做了大量工作,告诉英国此时跟中国开战极不明智。
这等于默认了希腊对阿尔巴尼亚公国的吞并。
得到阿尔巴尼亚之后,希腊王国果然开始全力支持战争,宣布总动员,接着憋了许多年打算得到西瓦拉几亚作为失去多布罗加补偿的保加利亚,憋了许多年要收回特兰西瓦尼亚和摩尔多瓦的瓦拉几亚公国,也双双进行了总动员。
三国加起来,人口只有1200万人,可是总动员之下,却动员起了150万大军,可见为了领土,都拼命了。
上百万巴尔干軍队杀入奥匈帝国,迅速攻占了多瑙河以北,南喀尔巴阡山脉以南,奥尔特河以西,被奥匈帝国控制的瓦拉几亚。保加利亚迅速宣布这块多瑙河下游平原并入保加利亚,为保加利亚的瓦拉几亚省。
同时瓦拉几亚公国部队,已经突破了喀尔巴阡山脉,攻入了特兰西瓦尼亚高原,跟这一代的匈牙利王国軍队交战。
奥匈帝国也已经进行了总动员,奥匈人口数量庞大,尽管这些年失去了一些领土和人口,但依然拥有3500万人口,总动员之下,武装起了400万軍队。跟以往任何时候一样,匈牙利王国一般是拖后腿的,但这次由于匈牙利王国也面临攻击威胁,奥匈二元政府态度一直,总动员的速度很快,軍队迅速开赴前线。
但奥匈帝国要面对的,除了希腊的150万軍队,还有一个人口众多的意大利,意大利已经整合了南方,镇压了南方的分离势力,人口高达2400万(西西里岛200万不包括在内),意大利为了争夺威尼西亚,动员了200万大军。
奥匈帝国还要向康斯坦丁派兵,支持康斯坦丁,化解俄国威胁,是奥匈帝国打这场战争的主要目的,因此他们向康斯坦丁派去了100万援军,主要是奥地利和波西米亚王国軍队,而且这些部队派出在前,希腊和意大利参战在后,暂时没有条件撤回。
不过奥匈帝国向来看不起巴尔干和意大利的軍队,多年接触中,让他们意识到,邻国中也就俄军对他们有威胁。
所以奥匈信心十足,在他看来,虽然兵力上跟敌人相当,可他们打赢不存在意外。
在外界看来,至少在兵力上,目前双方依然是平衡的。
希腊参战不是意外,但希腊是一个意外因素。
因为希腊一直维持着跟欧洲公司的密切关系,希腊为欧洲公司在欧洲的扩张提供了一切能够提供的支持,欧洲公司也在希腊进行了大量投资。周成功负债推动的巴尔干铁路网,欧洲公司提供了绝大多数资金。希腊积欠的外债中,欠欧洲公司的也是最多的。
而且周成功一直都有从奥匈帝国手里收复国土的动机,他是一个小心谨慎,谋定后动的人,这么多年隐忍,也没有闲着,跟意大利建立了密切的关系,目的就是结成对奥匈的共同阵线,因为意大利也有从奥匈帝国手里收回威尼西亚的动机。
可单凭一个希腊或者巴尔干帝国,不足以让意大利放胆跟奥匈帝国开战,但意大利得到了法国和欧洲公司的支持。
意大利看到法国都封锁了奥匈帝国海岸,法国也积极推动意大利进攻奥匈帝国。
同时占领着西西里岛的欧洲公司也对意大利表示了支持,欧洲公司背后站着的是中国,有中法两大国的支持,这才给了意大利足够的胆气,让他们敢于在奥匈帝国背后开枪。
所以最大的意外,也不是意大利,而是中法这样的大国,不甘被俾斯麦这样的外交家玩弄于鼓掌之中。
俾斯麦有能力控制德国和波兰,有能力控制奥匈帝国配合德国的外交行动,但他对法国就没什么控制力了,只能通过英国和国际局势牵制法国。
法国人又绝不愿意被俾斯麦操纵,在英德的联合压力下,法国不敢开战,但法国可以支持意大利参战,而且法国还将此向女沙皇邀功,告诉女沙皇说,是法国促成了意大利参战,希望借此平息女沙皇的不满,在女沙皇成功平叛之后,继续维系法俄同盟。
相比俾斯麦,李章铜更加不如,他连中国都不能完全控制,只能影响皇太子。可皇太子又不是一个容易控制的人,他始终不太愿意进行这种复杂且缓慢的政治博弈,他更喜欢快刀斩乱麻,喜欢用武力解决问题,早就恨不能直接跟英国开战了。
打世界大战,皇太子毫无顾忌。
如果说让欧洲公司表态支持意大利,这点周成功动用他所有的关系,勉强能做到的话,那么让欧洲公司的舰队直接跟英国舰队对抗,如果没有中国高层的受益,欧洲公司是绝对不敢进行的。
因此最大的变数,一个是法国,一个是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