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让还是反对,他认为不管是女沙皇还是周淳,都不能冒险。他还拿出了叶卡捷琳娜二世的例子,认为女沙皇是没有亲征传统的。
他提出:“不如改迁彼得堡如何,哪里是故都,而且终于沙皇陛下。陛下坐镇彼得堡指挥战争,也能起到更好的作用。”
女沙皇还是接受了兵部的建议,她此时有些慌乱,她显然还没有成长到叶卡捷琳娜那种程度,或者叶卡捷琳娜那种女人,本就是有天赋的,不是谁想成为就成为的,哪怕拥有同样的机缘,同样的条件,俄国也只有一个叶卡捷琳娜二世,就好像中国数千年历史中,就出了一个武则天一样,有机会的女人何止千万,有能力的女人也何止千万,但叶卡捷琳娜和武则天却无法复制。
其实女沙皇留在乌拉尔或许更合适,在这里可以跟平叛的指挥中心保持紧密的联系,情况很明显,俄国后备军即便动员起来了,他们的战斗力也是存疑的,一来武器装备不足,二来军事训练仓促,这些在乌拉尔都不是问题,这里的军备一直很紧张,一直保持着随时打仗的状态,这次平叛乌拉尔军将是主力,俄军后备军只能是辅助。
女沙皇完全没有必要去彼得堡,跟主力指挥中心分开,而去指挥后备軍队。这会让平叛形成两个指挥中心,而且会造成主力和辅助之间配合的紊乱。
但她已经失去了谨慎的思考能力,她听从了赵让的建议。
援军在政变发生的三十天后,就借助铁路等交通工具,抵达了莫斯科郊外,开始跟包围莫斯科的康斯坦丁叛军对峙。经过十天休整之后,向叛军发起了反击,乌拉尔軍队不弱,叛军也不弱。在防守强于进攻的时代,乌拉尔軍队没能打破康斯坦丁叛军的阵地,就好像康斯坦丁叛军一直没能攻陷莫斯科一样。
莫斯科会战从一开始就进入了复杂的消耗战状态,莫斯科掌握在女沙皇势力手中,周边是康斯坦丁叛军建立的包围网,外面却有乌拉尔的援军,说同心圆状态还不准确,此时算是夹心饼干状态。
陷入相持之后,赵让认为不应该急于进攻,他打算继续增援,对围城叛军进行反包围,计划动用总兵力高达五百万人,以五百万人围攻康斯坦丁的五十万人,十则围之。
赵让迅速接管了军事行动。
乌拉尔王国的军事体制,说军国主义毫不为过,跟中国都不同。乌拉尔不设总参谋部,但兵部就是总参谋部,因为兵部并不是一个文官政府,而是一个直接向国王负责的军事机构,兵部所有成员都是武官。
三十万乌拉尔先头部队并不算少,因为在莫斯科还有三十万乌拉尔近卫军,而康斯坦丁现在掌握的軍队总兵力不超过五十万,他们一时半刻是不可能攻占莫斯科的,一旦援军抵达,将占据兵力优势,而且还有女沙皇积累了多年的政治威望存在。
由于女王威望未失,所以哪怕康斯坦丁包围了莫斯科,但他却很难补充兵力,也不敢下动员令,担心动员起来的后备军会反对他,康斯坦丁唯一的机会是,迅速占领莫斯科,逼迫女沙皇退位,然后获得地方政府的承认。
但对手不敢做的,就是自己要做的。
赵让建议女沙皇:“陛下,您应该发布总动员令,要求各省迅速武装后备軍队,向叛军发起进攻。”
女沙皇一直对动员后备力量很忧虑,她始终不太放心軍队,尤其是这次康斯坦丁叛乱,一半軍队竟然参加了叛乱,这更让他忧心忡忡。
女沙皇道:“此时宣布总动员,会不会引起更大的叛乱?”
赵让却有不同看法:“后备兵役制度是穆拉维约夫将军主持建立的,现在穆拉维约夫本人就留在莫斯科指挥防御,这已经证明他是忠诚的,那么您就不用担心后备軍队的忠诚问题了。”
女沙皇又犹豫道:“那乌克兰的动员令也要一起下达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