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尽管欧洲各国因为南非庞大的规模,都想南非派遣了外交代表,跟南非进行通商,但南非却一直将自己定位为一个普通的藩属国,将外交权委托给了中国,这才让他们在世界上的声音很小,没什么国际影响力。
即便这样,周勃能说服花沙纳废奴,也是给了对方大量的保证,否则不是花沙纳不想废奴,而是无力废奴。老南非地区还好说,有一个大一统的官府机构,有官僚集团管理。但部落地区,边境地区,一定会叛乱。没有非洲公司的保证,花沙纳绝不敢走出这一步。
可一旦有非洲公司的保证,花沙纳不但敢做这件事,而且是积极的想要做这件事,因为内地的部落,边疆的军阀,早就是他的心腹之患了。正好借非洲公司之手,除掉这些势力。
但非洲公司的目的是废奴,而不是打仗,因此他不愿意把奴隶主阶层逼急了。花沙纳的目的是削藩,也不是打仗,能不打仗而削弱部落和军阀的势力当然更好。非洲公司提供的方案,恰好有可能不流血而达到目的。
废奴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一次所有十八岁以下的未成年黑奴;这一部分,因为没有完全劳动能力,基本上奴隶主在养奴隶,因此解放这批奴隶奴隶主的反对声音更小;第二部分,政府一次性赎买五十岁以下有劳动能力的黑奴,这部分黑奴处于壮年,不给钱,奴隶主是不可能交人的;第三部分,是解决五十岁以上老年黑奴生计问题,政府要求这些黑奴继续按照原来的方式生活在主人家中。
可以说这种废奴方式,是救赎一部分,牺牲一部分,赎买一部分。政府承担的是青壮年黑奴的成本,奴隶主承担的是老年黑奴的成本,废奴的成本由政府和奴隶主分担。
最难的,其实并不是废奴的程序,而是如何保证废奴后的社会治安,核心是切实解决奴隶的生存问题,否则解放后的奴隶会是一个威力巨大的定时炸弹,随时会爆炸。
政府给予奴隶主十年期的免税政策,这不仅仅是对于奴隶主的安抚,减少奴隶主压力,也是减少奴隶压力,如果奴隶主破产,自然没能力养活数以百万计的老年黑奴。政府接过来安置的话,成本高不说,效率也低。另外这些老年奴隶,已经在奴隶主的家庭生活了大半辈子,只要奴隶主不是冷血,多少都有些香火情,在给他们免税的情况下,要求他们负担养活这些人的义务也是能接受的。
同时要求,解放后的奴隶,在找到工作,能够自力更生之前,依然留在奴隶主家中,奴隶主有监护义务,可以让他们按照旧有方式劳动,但要保证他们的生活。这是为了保证突然脱离主人和旧有社会关系后,奴隶变成了流民,造成社会动荡。
南非早期发展期间,主要就是华人征服时期,这一时期尽管不断的战争,但都是征服战争,反而没多少内部矛盾,国家急速扩张,秩序稳定。
从中国带去的,即便是有些退步的包衣制度,依然比当地的氏族部落更加严密,组织力更强,说白了就是有先进性。
于是奴隶主不断购买奴隶,开辟新的庄园。其中最大的受益者就是华人,他们带来了农业技术,将这些技术在非洲推广,对当地经济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提升和发展。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创造出来的财富,是非洲历史上无法想像的。
这个扩张期维持了三十年,到花沙纳执政时期,扩张渐渐结束,花沙纳开始更多的采用传统的编户齐民政策来管理国家,此时的南非王国扩张期停止,但发展速度并不慢。只是从对外扩张转向了对内开发,国内有大量无主的皇帝,连绵的非洲大草原,热带雨林,原始森林,都需要开发。
但这个对内开发,并不仅仅是农业的开发,以金矿为主,工矿业技术引入,工业也在同步发展。时至今日,南非依然有大片土地未经开发。广袤的草原上,野生动物成群。这怎么看,也不能说是一个完全开发起来的国家。虽然南非有一亿人口,但有一千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依然可以说是一个地广人稀的国家。
农业问题自不用说,花沙纳以及大量涌入的华人,他们必然会打造一个农耕社会,结合南非的奴隶制,一家家大庄园面积广阔,即便是败家的富贵子弟,也有一两百亩祖宗传下来,并且归入祭祀产业,受法律保护,即便官府抄家都不会动的祖产。
但慢慢出现了一些自耕农,小地主加佃户,自耕农兼佃户,自耕农兼地主的分化。这样的农业经济,必然是要求自由农业劳动力的,客观上对奴隶制造成冲击。即便不是有意的,窝藏逃奴,或者误用逃奴情况也是有的。
工矿业的发展,比如南非的金矿,因为主要是非洲公司在经营,早期谢清高在的时候,道德水准较高,他虽然迫于无奈也只能购买奴隶采矿,可谢清高往往很快就把奴隶解放,对奴隶采矿给予工资,并且工资还不算低,光是一个金矿,这些年制造出的自由黑人就高达百万之多。
另外在老南非地区,尤其是沿海地区,形成了规模相当大的初级加工业。当年遭到流放的许多犯人,他们中有工人,甚至是技术工人和管理层,他们既不肯在南非政府的有意帮助下去拿着资助开发荒地,然后购买奴隶做奴隶主,也不愿去做补奴生意,许多从小生意做起,最后开办各种工厂。
南非王国土地广大,种植园经济往往更追求效益,羊毛棉麻等经济作物产量巨大,对这些原材料进行初加工,然后出口的生意有利可图,沿海、沿河、沿交通要道形成了连片的工业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