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三十节 奥地利已成弱鸡

俾斯麦迅速在维也纳跟奥地利人达成了协议。

事后证明,他的行动是恰到好处的,因为奥地利外交部门已经跟法国达成了一致,法国将会调停这场战争,法国介入之后,又变成了大国裁决,或者违抗法国,普鲁士立刻跟法国开战。

法国总理拿破仑为什么要介入,是因为他看到普鲁士和波兰的联合已经太强大了,毛奇的表现让他刮目相看,也感受到了危机。

他本以为这是一场长期战争,谁能想到他们在五周之内就取得了胜利,兵临维也纳。

法国连普鲁士合并波兰都无法接受,更何况普鲁士占领奥地利呢,这是一定要干涉的。

而俾斯麦为什么又能让奥地利在得到法国支持的情况下,跟他签订条约呢,一来俾斯麦给出的条件优厚的奥地利都无法相信,不要奥地利的任何割地,只需要奥地利承认克拉科夫和卢布林归属波兰,并赔偿普鲁士和波兰的军费,以及俾斯麦最想要的那个名义,德意志领袖头衔。

此时奥地利其实没什么选择,即便法国愿意出兵援助,奥地利在丢失维亚纳之后,也必然面对一场在奥地利境内进行的残酷拉锯战,无论最后胜负如何,奥地利都深受其害,而且法国出兵也不是无偿的,战后恐怕莱茵兰地区得作为拿破仑的报酬。而普鲁士又不要奥地利的土地,那些争议地区,丢失也就丢失了,无伤大雅。波兰甚至连利沃夫和沃伦都没有坚持索要,这种情况下,奥地利没理由拒绝普鲁士而冒着打烂一个帝国的风险,同样用价值更高的莱茵兰换取法国的援助。

后世评论说,俾斯麦此举保住了奥地利的尊严,让之后普法战争中,奥地利保持了中立。这个观点其实有待商榷,事实上普法战争同样是一场大国来不及敢于的短促战争,毛奇的动员体系不但完爆奥地利,也完爆法国。普法战争中,1870年7月19日法国向普鲁士宣战,然后双方动员集结,开战,9月2日,拿破仑三世就在色当投降了,短短的四十多天时间,恐怕奥地利也来不及干涉。

另一个原因则是,普奥战争之后,奥地利彻底从扩张转入收缩,梅特涅之后,施瓦岑贝格重建的高压集权体系崩溃,主要以匈牙利为首的民族分裂力量高涨,奥地利迅速跟匈牙利平分了帝国权力,建立了奥地利匈牙利帝国,也就是奥匈帝国。

建立奥匈帝国体制之后,奥地利在一战之前就再也没有发动过任何大型战争,因为奥地利已经彻底丧失了大国争霸的能力,即便俾斯麦当日进入维也纳,让奥地利人对普鲁士以及之后的德国无比仇恨,奥地利也没有能力反抗。

因为他已经彻底成了一个工业时代的弱国。

德意志地区,此时战争才进行到第三周,普鲁士軍队已经将萨克森、黑森、汉诺威等奥地利盟友击败,占领了这些地区,然后推进到了巴伐利亚境内,同时准备向巴登和符腾堡进军,扫清奥地利的外围盟友,攻入奥地利与奥军决战。

但这时候,毛奇却巧妙的将奥军主力吸引到了摩拉维亚地区。毛奇希望得到普鲁士軍队的支援,因为单靠波兰軍队无法彻底吃掉奥军主力。毛奇虽然无法直接指挥普鲁士軍队,但是按照普鲁士传统,这次指挥普鲁士軍队作战的,确实王储身份的威廉亲王,他立刻接受毛奇的建议。

派两个军团,共计二十万人进入波西米亚。一个军团翻越苏台德山脉,回师向西南突进。一个军团沿厄尔士山脉的隘路行进,向山南进军,形成钳形攻势,包围奥地利和退入奥地利的萨克森軍队。消灭奥军主力后,然后直取维也纳。

波兰军队此时部署在这里的只有二十万,可以阻挡奥地利和萨克森軍队共6个军28万余人的进攻,但无法吃掉对方,所以当发现背后出现普鲁士軍队主力的时候,奥军总司令贝内德克果断选择脱离跟波兰軍队的解除撤退。

但这时候毛奇下令全线进攻,他一定要拖住奥军主力,给围歼这支军队制造机会,一旦成功则这场战争就结束了。

波兰軍队在突击中才终于体现出了一些武器优势来,射速极高的后装步枪在短兵相接中的火力优势,让对手往往猝不及防,而在正面决战中,则往往被敌军的射程优势压制。

一场混战之后,奥地利軍队和波兰军队其实都已经陷入混乱状态,但毛奇敢于继续追击,因为他侧翼有普鲁士軍队保护,原本包抄奥军的普鲁士軍队,此时反而成了配角。

虽然是因为普鲁士軍队的出现,引起奥地利军队的回撤,但从正面直接打崩奥地利主力的名声,还是让毛奇和波兰軍队一鸣惊人,现在再也没人敢小瞧波兰人和普鲁士化的波兰軍队了。

主力被歼灭,奥地利的潜力当然还在,可问题是潜力转化为战斗力,是需要时间的。

缓慢的动员和集结能力,远远不如波兰和普鲁士,尤其是波兰人,在毛奇总参谋部制度下,制定的精确到分钟的动员体系下,当普鲁士常备军才开进奥地利的盟国时,他就已经将主力压在了波西米亚边境,这种快速动员能力,连普鲁士都有所不如。

波西米亚决战之后,维也纳就在眼前,普鲁士波兰联军人数高达八十万人,这还是没有动员后备军队的情况下,而奥地利的后备军队数量绝不输给普鲁士和波兰,但他们没有动员的时间了。

维也纳一旦被占领,行政体系崩溃的情况下,就只能任人宰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