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战线的全面亏输,是普鲁士屈服的重要原因,此时国王威廉四世想起了俾斯麦。
俾斯麦这时候在哪里呢,他被赶到了伊斯坦布尔做领事去了,普鲁士跟奥斯曼之间能又什么外交沟通,却把俾斯麦这个已经占露出了外交才华的外交官放到这里。原因只是国王不喜欢俾斯麦,认为俾斯麦太咄咄逼人,在芬兰问题上让他很不满意。
这次被奥地利耻辱的逼迫后,国王想到俾斯麦主张对奥地利强硬的态度,将他招了回来做外交大臣。
俾斯麦先着手瓦解奥地利的同盟,德意志内部没有办法,奥地利的影响力始终大于普鲁士,这是历史决定的,不是短期内能够改变的。德意志之外,奥地利对俄国和法国的拉拢,让俾斯麦耿耿于怀。
施瓦岑贝格在结束了对俄战争之后,迅速访问了莫斯科,对地位依然不太稳固的女沙皇表示了支持,并说服女沙皇,普鲁士比奥地利更加危险,允许俄国在奥地利国内东正教问题上拥有更多发言权。
成功拉拢到俄国在奥尔米茨会议上,站在了奥地利一边。
在法国方面,则是利用波拿巴家族跟哈布斯堡家族的姻亲关系,并支持法国追求的天然边界,承诺加入法国支持奥地利,奥地利将支持法国得到普鲁士的莱茵左岸领土,将法普边境调整到莱茵河。
俾斯麦发现,他无法比施瓦岑贝格做的更好,无论法国还是俄国都无法拉拢,因为法国对莱茵河领土有野心,当年如果拿破仑最后肯屈服,各国都愿意把莱茵河以西划给法国,可惜拿破仑不妥协,最后战败,普鲁士夺取了莱茵河以西工业地区,从此跟法国产生了矛盾。
莱茵河地区,是德意志地区最早开始工业革命的地方,鲁尔工业区就在哪里,现在哪里的经济状态,已经被称作莱茵文明,代表着普鲁士最高的工业成就,不可能割让给法国。
俄国也无法拉拢,因为俄国不可能放弃波兰,但俾斯麦认为,至少能让俄国保持中立,只要让俄国认为,普奥的内战,对俄国是有利的就行。但俾斯麦认为,俄国的中立不可能保持太长时间,一旦女沙皇在俄国站稳脚跟,她不可能接受普鲁士统治波兰,也不能接受奥地利占领西乌克兰。
普奥两国一旦爆发内战,不管谁胜谁负,俄国都会出兵收复失地。
所以俾斯麦认为,对奥地利的战争,必须要快。要在法俄反应过来之前,结束战斗。
战斗那是軍队的问题,俾斯麦作为外交大臣,他只能保证做好自己的工作,首先他要确保法国在战争爆发后保持中立,因此俾斯麦来到了法国。此时俾斯麦得知了一个新的情况,中国正在法国活动,似乎在谋求跟法国结成军事同盟。
中国跟法国结盟,是否对普鲁士有好处呢?俾斯麦密切关注起来。
北美的黄求忧得知英国封锁了拉普拉塔河口之后,突然意识到,这是一次战争爆发的导火索,未必会爆发战争,但有爆发战争的可能。
他立刻发出命令,要北美軍队做好战斗准备。一旦开战,美国有可能加入英国一边,黄求忧立刻跟美国领事联系,希望美国表明态度。
美国人此时怂了,表示了和平意愿,并且就两国间的港口冲突进行了商谈,之后美国宣布开放新奥尔良,中国开放休斯敦港。
中国理藩院正式向英国发出抗议,同时提出最后通牒,无故封锁中国港口,意味着战争宣言,要求英国人即刻解除封锁。
谁知道此时英国人也怂了,让人无从判断英国人的目的,或者是像黑海那样,只是进行试探,在试探中国的底线。
英美相继退缩,让人以为战争威胁解除了,但这才刚刚开始。
不久之后,美国突然跟西班牙达成了一项协议,美国联邦出资两千万美元,从西班牙手里购买了佛罗里达的土地。
西班牙能占有大西洋一侧殖民地,靠的是英国的保护,英国商品如潮水一样,席卷了大西洋一侧的西班牙殖民地。
现在美国吞并佛罗里达,没有英国的默许是不可能的。中国情报部门很快就确认了这个猜测,是英国主动促成的这笔交易。
几天之后,美国跟英国共同宣布,两国结成友好同盟关系,一份紧密的军事同盟。规定英美任何一方,在美洲地区与其他国家开战,另一方将用本国全部的军事、经济力量相助,不得单独与地方媾和。
这显然是针对中国的,美洲地区可能跟美国开战的就只有中国,或者英国。英国以西班牙人的土地,换取了美国彻底倒向英国。
英国起了一个坏头,虽说美洲的同盟不可能引起其他地区的不安,但欧洲本就紧张的局势,却让各国感到不安。
内部革命、民族独立、民族统一、领土争夺、地区争霸,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纠缠在一起,各国先后经历了一场革命之后,有的向前建立了资产阶级政府,有的向后加强了专制体制,巴尔干民族纷纷从奥斯曼帝国独立,德意志民族开始要求统一,普奥瓜分了俄国占领的波兰领土,普鲁士和奥地利在德意志内部进行争霸。
英国人这时候在美洲建立了一个针对中国的军事同盟。
普鲁士人迅速跟进,俾斯麦此时大权在握了,他提前开始了自己纵横捭阖的外交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