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九节 拿破仑要回法国

路易波拿巴当选之后,其实也不是什么大问题,他利用了波拿巴家族的影响力,也是无可厚非的政治手段。

可是法国人却忘不了拿破仑,支持路易波拿巴的原因,因为他是拿破仑的侄子,但这个历史上,拿破仑本人并没有绝嗣,他的儿子罗马王虽然短命,但却留下了子嗣,并且拿破仑给儿子留下了一个国家,在北美魁北克建立的魁北克王国,现在已经传到了第三代人手里。

这个历史上本不该出现的人物,名叫拿破仑·马里亚·奥斯塔·波拿巴,他才是拿破仑财产的唯一继承人,当然,他能继承的除了拿破仑留下的魁北克王国外,也就是只有拿破仑在法国和欧洲的强大影响力。

路易波拿巴夺取了总统之位后,遇到了一个麻烦,法国存在大量的波拿巴分子,他们是拿破仑的崇拜者,支持者,而且十分狂热,从贵族到平民都有,在议会中也有强大的影响力,他之前也是支持路易波拿巴的,因为他们希望路易波拿巴能帮助他们让拿破仑家族在法国复辟。

现在他们开始在国会中频频活动,希望再次推动议案,修改宪法,迎接魁北克国王回国登基。

拿破仑在法国的影响力有多大,在其他国家的影响力就有多大,不一样的是,在法国他的影响力,可以让他一个无关紧要的侄子成为法国总统,在其他国家则能引起政府和民众的一致恐慌。

历史上,路易波拿巴也是通过这种方式,在农民选票的绝对支持下,成功将法国又变成一个帝国。他借此成为拿破仑三世,历史上的拿破仑三世,败于普鲁士,见证了德国的强势统一,成为德国统一的垫脚石,似乎一无是处,成为德国崛起的背景材料。

可这个热心政治的拿破仑家族子弟,能力是很强的,因为他竟然能够让英国支持他成为法国皇帝。这证明拿破仑三世,拥有极强的外交能力。

可现在,路易波拿巴是总统,而且如果要复辟,他并不是合法继承人,他必须把自己的小侄子,罗马王跟美国巨富家族奥斯塔家族联姻生的孩子奥斯塔波拿巴迎接过来继承王位,在自己的侄子当皇帝,和自己当总统之间,路易波拿巴不难选择。

难的是,他无法随心所欲,因为他是靠着拿破仑的威望上台的,这个威望现在又让他推动拿破仑的孙子回国做皇帝,这让他很为难。不同意的话,那些他的狂热支持者,马上就会成为他的狂人反对者,同意的话,整个欧洲都不会接受,他自己的政治野心也会受到打击。

“我们应该支持拿破仑复辟!”

俾斯麦深思熟虑之后,果决的说道。

此时的俾斯麦虽然做着一件围绕俄国的战略孤立计划,可实际上他的地位并不高,他要见国王甚至都得外交大臣带着他去,他来中国任职,也不过是进行一个方向的计划实施,事实上,国王并没有将中国方向作为重点。

国王更关心的,也不是德意志民族的统一,而是普鲁士王国的扩张,当然国王也是希望能够统一德意志的,但不是建立了各个邦国平等,而是通过普鲁士吞并所有德意志地区来完成,国王的思维方式更多还停留在王朝争霸时代,对国土的认识更多的还是贵族领主观念,民族国家,领土神圣这些概念,尚没有接受呢。

所以国王要的是波兰的领土,最大的困难不是打败俄国,而是如何避免英法,尤其是法国的干涉,法国一直希望将领土扩张到莱茵兰,认为莱茵河英国作为法国跟德意志地区的天然边界,从路易十四时代就开始有这种观念了,一旦普鲁士跟俄国开战,无论能否胜利,法国都有出兵莱茵兰的可能。

结果俾斯麦在中国待了一年,弄出这么一个八竿子打不着的铁路通行协定,双方享有铁路运输上的自由过境权。这让国王无法理解俾斯麦是怎么想的,他难道不是去中国建立一个攻守同盟,让中国在战争中既不用参战,又能陈兵边境牵制俄国吗?

“陛下,一旦爆发战争,中国保持中立的可能性很大,尤其是前期,局势未明的情况下,中国不可能一开始就加入战争。而且中国参战没有明确的目的性,建立这样一个铁路协定,在战争期间,我们甚至可以请求中国以保护铁路的名义,给俄国施压。从而让俄国感受到背后的强烈压力。陛下,这是我们能够跟中国建立的唯一共同利益,除此之外,我们很难跟隔着整个东欧的中国建立联系。”

普鲁士国王同意了,他并不是很关心这个铁路问题,并不是不关心铁路,而是不关心铁路的管理。归谁管,该谁管,只要能起到运输作用就行了。

在国王眼中,俾斯麦确实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人物。在俾斯麦在中国任职期间,普鲁士的外交工作一直在推进者。他们跟奥地利在对俄问题上,已经达成了同盟。双方都强烈希望能够一雪前耻,收回被俄国夺走的土地。

跟奥地利的合作,俾斯麦并不反对,因为这是他设想中的一部分。只是其中一些条款,当他从外交大臣哪里知道后,他十分反对。因为普鲁士打赢支持奥地利夺取俄国的西乌克兰地区,不但收复被俄国吞并的加利西亚等地,还要大大向乌克兰推进,俾斯麦不在乎奥地利跟俄国的矛盾加大,但是他极力反对普鲁士跟奥地利的协定中,要求奥地利支持普鲁士夺取芬兰的计划。

也不知道芬兰这个烂摊子,什么时候沾上了普鲁士王室,普鲁士国王一直对芬兰大公的头衔念念不忘。俾斯麦很清楚,谁占了芬兰,谁就会成为俄国的头号打击对象,这是从彼得大帝时代的地缘就决定了的,强大的瑞典帝国正是栽倒了这个问题上。俄国人不可能让彼得堡被占领芬兰的势力威胁,所以谁占领芬兰,谁就要成为唯独俄国的高压锅盖,就好像奥斯曼帝国卡住博斯普鲁斯海峡一样。

俾斯麦的目光放在德意志,他设想中普鲁士应该有限的从俄国手里收回波兰,甚至只是部分波兰,然后跟俄国达成和解,同时支持奥地利去瓜分俄国,让之后俄国跟奥地利的矛盾压过跟普鲁士的矛盾,为之后普鲁士排挤奥地利铺路。

可现在国王的外交成果,却将普鲁士放在了替奥地利承担俄国压力的第一线,将来奥地利跟普鲁士开战,没准俄国会加入奥地利一方。

俾斯麦尝试说服外交大臣,但外交大臣不为所动,因为跟奥地利的外交条款,正是他主持签订的,他不可能反对自己,他认为这是一重大外交成果。

外交大臣反而希望俾斯麦多考虑一下法国的问题,法国最近发生的事情,把各国的情绪都调动了起来,从贵族到平民都在考虑法国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