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节 申请调往中国

所以俾斯麦认定,时间是站在俄国一边的。

由于上次战争,导致俄国财政问题到现在都没解决,所以俄国扩军的财政压力极大,在俄国解决财政问题之前,普鲁士必须动手击败俄国。根据俾斯麦的判断,随着俄国工商业的发展,他们距离解决财政问题已经不远了。

要击败俄国这样一个大国,必须做到几点,一是努力创造一个有利的外部条件,让其他列强支持普鲁士,至少是不干涉;二是寻找到强力外援,能大大减轻普鲁士的压力。

俾斯麦认为,俄国最大的敌人,其实并不是西方,而是强大的东方国家,自古以来都是如此,他们不是被东方国家统治过几百年吗,东方民族就是俄国的克星。

只要能跟中国结成同盟,其实这场战争就一定能赢,但这很困难,中国人奇怪的在俄国沙皇没有签订和平条约的情况下,竟然跟俄国保持了古怪的和平,让俾斯麦一时之间不知道如何能让中国参战了,因为中国能从俄国得到的东西,似乎都已经得到了。

至于中国还在谋求什么,俾斯麦认为他必须亲自去中国才能找到。

俾斯麦很快打电报回国,希望能回国述职,他将向外交大臣亲自做一次汇报,尝试说服外交大臣支持他的外交设想。

如果是俾斯麦主持政局,他一定会请求国王接受这个头衔,哪怕这个头衔受到多少制约,但他可以成为德意志统一的象征,然后在用其他手段,在内部慢慢的获取权力,这要比千方百计通过战争,一点一滴统一要来的快速多了。

德意志地区经过几百年的战争,到如今大国吞并小国,才终于慢慢凝聚成了几十个较大的邦国,想组成法国、英国那样的民族国家,如果继续如此战争下去,几代人之内都看不到任何统一的希望。

历史上,俾斯麦统一的德国,很难讲就是一个纯粹意义上的国家,因为其中许多国家,比如巴伐利亚王国,不但保留着他们的軍队,甚至来法律、外交权力都一并保留着,交给所谓的德意志帝国的,不过是邮政权力,这能算是一个国家吗?但俾斯麦都能够接受,更何况这一次各邦国的代表,拱手将王冠送给了普鲁士国王,国王却不敢接受。

俾斯麦看的很清楚,德意志要想统一,至少要克复几个难题,以目前的情况来看,俄国是一个很大的阻碍,不将俄国击败,普鲁士很难顺利吞并其他邦国;第二个阻碍则是法国,法国肯定也不愿意看到普鲁士过于强大;第三个就是普鲁士的德国同胞奥地利帝国了。

至今奥地利在德意志帝国的影响力,依然比普鲁士要强,不将奥地利排除在外,普鲁士很难得到整个北德意志帝国的领导权。这绝对无法通过和平的谈判来解决,唯有靠军事手段来达到这些目的,因为跟奥地利相比,无论是哈布斯堡家族对德意志的号召力,还是文化、国家影响力来说,普鲁士都略逊一筹,唯有军事才一直是普鲁士的强项。不依靠自己最强大的武器,图谋用政治手段解决问题,那是不现实的。

所以第一步应该先排除奥地利对北德意志的影响力,让普鲁士成为德意志地区独一无二的领导者,然后在以德意志领导者的身份,对抗俄国和法国。这个难度很大,但也不是不可能实现。

俾斯麦认为自己这一趟的使命应该已经结束了,他对俄国的考察情况并不好,不是俄国很弱,而是俄国很强,潜力很大,时间站在俄国一边,普鲁士无法继续等待下去了,时间拖的越久,就越不利于普鲁士。

俾斯麦看到俄国境内,经过农奴制改革之后,他们的法律制度、教育体系、行政体系,全都算不上完美,可比以前强了很多,让俄国保持稳定是合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