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奥斯曼、满清这些黑海周边的小国、弱国,他们各有打算,吃肉可以,流血不行。从英国人身上能坑就坑,能骗就骗,就是不会动真格。
英国也是尽量拉拢,就算不能成为盟友,至少也不能成为敌国。
关键还得从大国、强国身上入手。
俄国必须扶持起来,没有俄国这个强国,根本无法阻挡中国人西侵,而从俄国的地缘上看,一旦俄国强大起来,必然要跟中国发生冲突。
奥地利帝国也必须强大起来,俄国一时半会恢复不了元气,可奥斯曼帝国在梅特涅的领导下,从拿破仑战争后期就开始浑水摸鱼,总是出力少,吃的多,这几年势力增长极快。
而且奥地利是一个黑海国家,中国进入黑海,对奥地利来说,威胁是最大的。英国人判断,拉拢奥地利是很容易成功的,梅特涅尽管狡猾,但他改变不了奥地利的地缘。过去俄国是黑海最强大的势力,奥地利就跟俄国对抗,现在中国取代俄国成为黑海最强大的势力,奥地利没道理不跟中国对抗。
在防备中国进入地中海成为最大战略目标的前提下,过去防备奥地利南下的顾虑就退居次席,英国开始接受奥地利侵吞奥斯曼帝国领土,甚至主动推动奥地利帝国进军巴尔干。
英国认为,奥地利帝国在巴尔干的扩张,一定会引起中国的干预,这样就把奥地利推到了中国的对立面上来。
英国还答应在另一个利益方向上支持奥地利,那就是地中海方向。
奥地利通过控制威尼斯、米兰等北意大利地区,由威尼斯地区和伦巴第地区联合组成了一个北意大利的伦巴第-威尼西亚王国,这个王国是维也纳会议上决定组建的,国王由奥地利皇帝兼任。但伦巴第威尼西亚王国只占了北意大利的一半,他的西部是撒丁王国,堵住了奥地利通往地中海的通道。
英国决定支持奥地利通过北意大利地区,直接扩张到地中海沿岸。
至于地中海周边的其他小国,希腊不用看了,国王是一个中国皇子,英国外交官都懒得向这里看一眼。
满清帝国,这个国家让英国很无语,完全看不起西方的外交体系,懒得加入任何西方外交体系,跟欧洲国家通商可以,签条约免谈,贸易是大清皇帝的恩赐。
要说这个国家骄傲自大吧,她确实看不起西方,可他对中国似乎有种莫名其妙的畏惧,这个国家的皇帝绝不会跟任何西方使者谈论关于对抗中国的问题;要说她胆小懦弱吧,她对打击奥斯曼帝国却毫不手软,也敢跟俄国、英国开战。
而且这个国家的实力相当不弱,在北高加索地区,英军跟满清軍队有直接的交手,客观的评价是,满清軍队的训练水平和军官的指挥能力,跟奥斯曼帝国半斤八两,但士兵的战斗意志和军纪强于奥斯曼軍队,总体实力比奥斯曼帝国要强,比不上欧洲一流軍队,但能跟欧洲的二流军队抗衡。
加上庞大,且快速增长的人口,英国其实是很愿意拉拢满清的。只要满清开口,愿意对抗中国,要钱给钱,要枪给枪,不再话下。
周边的最后一个国家埃及,阿里还没死,也没像历史上那样疯掉。
阿里是一个枭雄,枭雄这个词很有意思,曹操这样的宏图大志的霸主,能被称作枭雄,董卓这样的乱世军阀,也可以被称作枭雄,朱元璋这样的强势皇帝,可以被称作枭雄,杨坚、王莽等谋权篡位的权臣,也可以被称作枭雄。
这样的人物有一些典型的特征,都是能忍别人不能忍的屈辱,能做别人不能做的大事。
可同样的能忍人之不能忍,还有心性豁达和忍辱负重的区分,还有拿得起放得下的大丈夫和脑袋大了碗大个疤的亡命徒的区别。
比如带有一股子痞子精神的刘邦,他能忍,即有心胸豁达的一面,也有大不了输个干净的亡命徒精神,刘邦被韩信逼封齐王的时候,是真的不生气。市井出身的刘邦,大概是沾染了江湖习气和豪侠精神养成的性格。
曹操有心胸宽广的一面,他能容人,但他多疑,又有小心眼的一面,所以曹操能承受失败,也能接受别人的批评,但他无法容忍别人的轻视,也许是因为出身官宦家族而形成的自卑和敏感,所以那些当面顶撞,冒死进言的固执文官,他可以容忍,甚至给他们加官进爵,彰显自己的气度;但杨修、祢衡这样的自负清高之徒,耍弄聪明,轻视他的,他无法接受。敏感的人,心思缜密,有文人气质,加上雄心壮志,让曹操能写出华美的诗篇。敏感的人,又疑神疑鬼,所以曹操有头疼病,都是想法太多的原因。
朱元璋跟曹操相似,但他出身低,没有曹操那样受过贵族教育。所以他创业的时候,跟曹操一样能团结人,能容人,可他缺乏曹操的自信。在创业成功之后,他不愿意分享,带着小农民式的思想,总觉得别人在惦记自己家的江山,所以那些功臣还是杀了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