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伦堡一直就是南俄草原通往中亚的前哨,古代的游牧部落就是以这里为跳板从欧洲地区的伏尔加河流域进入亚洲,或者从亚洲的图尔盖草原作为跳板通过这里进入欧洲,几千年来这个地缘一直决定着游牧民族的迁移路线。
现在两百多万英俄联军主力部署在哈萨克地区,他们比任何游牧民族的人口规模都大,也无比避开这个地缘限制。从北路迂回的好处是,不需要跨越四千公里的沙漠等复杂地形,几乎沿着一条线进军,沿途还有可以利用的河流,并且都是成熟度的商道,进军不是问题,距离也只有一千四百公里,并不是一个无法想像的数字。
但这依然十分夸张,历史上中国軍队从没有进行过如此巨大的战略迂回,这已经不再局限于战役,甚至不是普通的战争应该有的行动,欧洲历史上更是想都不会想这种战术,因为这样的距离,早就跨越无数个国家了,远远超越了战场本身。
中国也只是在蒙古帝国时期,成吉思汗手下的汉人将领郭宝玉曾向成吉思汗献计,通过迂回大西南的方式,先征服西南地区的吐蕃、南诏国等,然后利统一中原。后来蒙古人确实执行了这个战略计划,始终是从陕西、下四川、迂回云南,包抄到了南宋后方。为此爆发了南宋跟蒙古之间长达数十年的宋元争夺四川之战,数万蒙古士兵,多元大将,甚至一个蒙古大汗,蒙哥汗都战死在了四川。
可是郭宝玉的大迂回战略是属于国家级战略,是统一之战,是以国家的寿命计算的,动辄数十年才能起到作用。现在杨克要做的,却是在一场战争,甚至一场战役中,借用灭国级别的战略迂回。
大胆甚至疯狂,却也野心勃勃,充满激情,燃烧杨克的,正是这股男儿内心深处的万丈豪情,只要能做成这件事,他这一辈子也就够了,所以他一定要做,而且要做成!
杨克决心已定,他知道不可能得到朝廷的文官支持,那些人根本就不在乎军人的生死,他们考虑的只有胜负得失。这件事的风险太大,他们是不会考虑的。
所以杨克只能寻求军人的支持,他需要征北军配合他,或者说跟征北军合作。
只要能基本完成战略迂回,朝廷不支持也得支持,只要几十万大军出现在俄国腹地,俄军必然拼死围歼这支孤军,朝廷只能允许救援,到时候不断派遣軍队去救援并加固防线,包围圈就建立起来了!
于是杨克亲自赶往科布多地区,跟征北军总兵联系,俩人之间只要能达成共识,抽调而三十万精锐他们是做得到的。
这个疯狂的念头在西征总兵杨克脑子里闪过之后,就在也无法熄灭,他睡不着,吃不下饭,脑子里装的都是战场的地形,他渴望着全歼英俄联军,现在俄军的调动给了他一线机会,但这个机会很渺茫,他知道没人会支持他。
杨克本名杨刻,木匠出身,准确来说是船匠。
他们家本在黄埔经营一家小船厂,后来跟许多船匠一起,被周琅攻略黄埔的大军,裹挟到了台湾。
他从记事起就只记得台湾的生活,小时候在荷兰人的学校里学习,十二岁进入船长做学徒,学习建造西式大船。他的生活轨迹,原本应该成为一个熟练的船匠,或者工程师,如果从军,他更应该是一个海军,可机缘巧合他成了一个陆军。
他在船厂学的很好,因为他是一个肯下苦功夫的学徒,十五岁的时候,就出徒了,成为船厂的一个帮工,再过几年他可能会成为一个年轻的师傅,也开始带徒弟。
有些人的人生轨迹改变,十分的偶然,但这种人的出现却是一个必然,几万人中总有这一类人出现。杨克参军,是那该死的青葱岁月和那燃烧的激情的产物。十五岁的那年,跟他青梅竹马的船匠女儿跟别人结婚了,而且是拒绝了他父亲的提亲之后。原因很俗气,只因对方攀上了更高的门第,船厂监督家。
这让杨克在船厂成了一个笑柄,至少年轻气盛的他认为这是一个笑柄,他感觉所有人都在嘲笑他,嘲笑他们家,嘲笑他们自不量力。
那些年战争频仍,本来跟他们这些工匠们是没什么关系的,可在船厂待不住的杨克选择了参军,当地招募乡勇,他就报名参军,跟着凤山县的子弟兵一起上了战场。北伐之后,大战结束,皇帝挑选军官去法国留学,杨克被选中了。
他自小接受荷兰人的教育,基础在整个留学军官团体中都是最高的,他又肯下苦工,短短几年时间,就完成了军校的学习,以最优秀的成绩从炮兵科毕业。之后在法军中服役,跟着拿破仑的大军跟欧洲多国交过手,其中就包括俄军。
回国之后,他的官场生涯可以用平步青云来形容,但也不是没有曲折,在新旧两派军事官员的博弈中,他也曾三上三下。但皇帝对他们这些留法军官始终支持,当他在軍队中推行的改革陷入困境时,他就会被调到军校做教员,等旧派的怨气平息之后,他又会立刻进入軍队推行改革。
这场新旧博弈持续了近十年,最终以军校毕业的新一代军官开始在军中占据主要职位,老派被新陈代谢取代而完成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