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节 军人的舞台

道光通过卡尔梅克上层的宗教领袖,很容易就拉拢到了卡尔梅克人的效忠。而这次卡尔梅克人也确实被逼到了绝境,形势比当年渥巴锡东归时代还要严峻。因为跟中国的战争,俄国人抽调了超过一半卡尔梅克青壮,这次打大清又抽调了剩下的一半青壮,再这么下去,这个民族的新鲜血液就要被抽干了。

所以紧急联系之下,卡尔梅克人就决定起事,发生了阵前倒戈只是一部分。接着他们他们迅速武装起来,从伏尔加河下游切断了俄国跟高加索地区的联系,让大清主力顺利围剿高加索地区的俄军。

但这个濒于灭绝的弱小民族,最后的爆发迎来的是俄国人残酷的报复,他们迅速将俄军中的卡尔梅克士兵抓捕,接着派兵镇压卡尔梅克叛乱。卡尔梅克的老弱残兵根本无法抵挡俄国正规军的进攻,连伏尔加下游的牧地都保不住,他们只能向南退却,希望得到大清的安置。

卡尔梅克人的遭遇,激发了满清軍队的斗志,以土尔扈特蒙古人为主要军官阶层的满清軍队,开始发动更猛烈的进攻,成功突破了俄国人的一道道拦阻,北上跟卡尔梅克的老弱妇孺成功汇合,他们没有食言,将这些人接回满清,划分了肥美草场给他们安置。

满清軍队则不断通过高加索进入俄国腹地,一步步向伏尔加河逼近,俄国人则不断抽调援军南下,尽管他们不需要抽调跟满清对等的兵力,只需要二三十万人就确信自己有能力挡住满清軍队的进攻。这对于拥有250万兵力的俄军来说,并不是一个不能承担的数字。

可他们的正面是兵力充足,装备精良,训练规范,并且已经积累了两年战争经验的中国軍队。几十万人的军事调动,不可能没有任何破绽,而中国軍队的高层指挥官们,等待俄国人犯错误已经三年,他们绝对不愿意放过这个机会。

对于那些在后方运筹帷幄纵横捭阖的政客们来说,他们永远忽视军人的感受,把他们往残酷的战场上一丢,然后似乎就是等待战争的结果,跟赌徒们扔出筹码后等待开牌的感觉一样,可对军人们来说,在战场上的时光,可能是他们人生中最灿烂的时光,也是最残酷的时光,生命燃烧最绚烂的时光,生命遭受考验最关键的时光。他们在这里被淬炼,他们在这里接受生死的宣判,对他们来说,这是他们的舞台。

他们对战场有着最直观的认识,最紧密的触摸,也最敏感的反应,春江水暖永远是鸭先知。

英俄联军的部署,主力集中在图尔盖高原一带,发源于哈萨克丘陵的伊希姆河在图尔盖高原边缘北流,发源于图尔盖高原的图尔盖河南流,中间只有狭窄的十公里左右的分水岭,联军沿河布防,英军主要在南方的图尔盖河沿线,俄军在北边的伊希姆河防线,这是一个完整的地形,让他们的防线也非常完整,正面没有丝毫的破绽。

俄国人的军事调动,都在后方,抽调的是伏尔加、乌拉尔地区部署的后方部队,跟中国軍队隔着整个正面重兵集团,中国軍队如果绕道后方,那意味着切断整个俄军后路,将两百多万英俄联军,都包围在了哈萨克。

这意味着,全歼英俄联军!

整个大周四十年的冬季,周成功的使者,通过满清的国土,一直在跟中国沟通协调,他最终取得了中国朝廷的承诺。

于是希腊的使者带着周成功的亲笔密信,前往设拉子亲自面见了道光,将国王的密信交给道光。

道光看过密信之后,确实对中国承诺的土地不甚满意,但周成功的分析和承诺,让他颇为动心。

周成功承诺,一旦奥斯曼帝国向大清开战,希腊将义无反顾的助战,而中国将支持希腊和大清的联盟,希腊愿意跟大清签订纸面协议,甚至公之于众。

如果单单是中国的承诺,道光未必会心动,因为这种口头上的承诺,往往最不可靠,但希腊如果跟大清结盟对抗奥斯曼的话,中国的支持就有保证多了,毕竟周成功是中国皇帝的儿子,中国可以毁诺不支持大清,但不可能不管这个皇子吧。

上次战败之后,埃及夺取了奥斯曼帝国的大叙利亚(包括巴勒斯坦、黎巴嫩、以色列等阿拉柏半岛以北的中东地区),满清夺取了奥斯曼帝国的两河流域。奥斯曼受到如此沉重的打击之后,反而更加催动了他们的变法(改革),奥斯曼苏丹加强了对欧洲地区的控制,彻底收回了过去各地总督的权力,组建了新兵驻扎在马其顿、阿尔巴尼亚等地,奥斯曼帝国政府打造了一支只对苏丹负责的軍队。

马哈茂德去年病故,他儿子继承了权位,然后继续推行改革。参照法国的模式重整财政系统,建立银行,发行奥斯曼钞票。继续改革军队,废止向非回教徒征收人头税,允计非回教徒参军,大大提高了奥斯曼帝国后备兵源,根据军事顾问的预计,通过改革,奥斯曼有能力武装起200万人的軍队。

另外在法律、教育等许多领域,都效仿法国模式进行改革,至于结果如何尚不得而知,但道光聘请的那些欧洲顾问都十分认可,认为经过改革,奥斯曼的国力必然大大提高。

奥斯曼目前的领土,最有经济价值的,当属欧洲部分,保加利亚、马其顿和阿尔巴尼亚地区,但那些领土的潜力也就在哪里了,能保住这些地方奥斯曼就很满足,向欧洲扩张,已经不可能了。而奥斯曼一旦变得强大,向南扩张就势在必行,奥斯曼宗教界始终对大清极端仇视,宗教力量在奥斯曼又具有特殊地位,在他们的影响下,奥斯曼人对满清充满了仇视,甚至胜过对埃及人的仇恨。

奥斯曼帝国上下都充斥则一种向大清复仇,发动圣战,夺回两河流域的叫嚣。

但是对现在的大清来说,两河流域已经是无法割舍的重要土地,这里的粮食产量经过几年的开发之后,已经占了大清总产量的一半,而且还在持续增长。通过人口置换,大清将本国最精华的人口汉八旗大量移驻在两河流域,对这里的控制十分牢固。可来自奥斯曼帝国的威胁越来越大,大清不得不有所防备。

奥斯曼新苏丹年轻气盛,只要站稳了脚跟,恐怕一场大战就不可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