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七节 皇太子的手段

跟商业驱动型建设相比,政治驱动的建设往往更宏大,更高效,更快速;但却没有持久力,因为利益是永恒的,所以商业的驱动力是持久的,除非利益消失,否则这股驱动力会一直持续下去。

到底是商业的力量强大,还是政治的力量强大,这要看处在什么样的国家和文化背景下了。至少在中国,甚至绝大多数国家中都是政治的力量更强大,真正的商业化国家,其实也就是荷兰和英国等寥寥数国,只是由于英国人携工业革命之威力,过于成功,大大放大了商业的力量,让人以为商业就是未来的力量。其实商业只是比政治更加有经济效益,但未必有政治更具有前瞻性。

让商人去修建大运河,去修建万里长城,告诉他们修建好运河后可以收通行费赚钱,修建好长城后可以通过收取城门税赚钱,恐怕没有一个商人会冒这么大风险去干。但有时候也正是因为这种风险控制,让商人不会像君主那样,为了这些煌煌工程耗尽国力。

周琅是一个现代人,他崇尚商业思想。可皇太子不是,周继统从小就接受了最为严格的教育,说他通晓中西学问只是一个平直的描述,不带有任何赞扬的成分。他身边的中国大儒们,给他灌输了一整套的治国理政理念,西方学者交给他西方的君主论等思想。

这让周继统对于商业的看法,跟周琅有所不同,他认为商业也好,政治也好,不过是一种达到目的的手段,哪个好用哪个!占据他思想的最高准则,既不是政治,也不是商业,而是权术。

崇尚商业的周琅成功培育了一个商业体系,这让周继统可以用商业的手段,来达到他政治的目的。所以在修建铁路问题上,他先成立一家商业铁路公司来筹集资金,然后用政治的手段推动这家公司迅速运营。

他遇到的一个困难是,国内因为铁路引发了金融危机,现在大家对铁路十分不放心,铁路股票和债券一度无人问津。皇太子马上用政治的方法给予支持,宣布将铁路两侧一百里(合60公里)范围内的土地以及土地上的矿藏,授予铁路公司。

这不是他的发明,云南人的铁路公司就是这么做的,甚至铁路公司就是矿业公司,这种模式让经济危机中的云南路矿公司一枝独秀。

另外皇太子还站出来为铁路公司背书,亲自为铁路公司拉投资,美洲并不缺钱,根据清算准则,朱家得到了大量的金银矿,周继统可不敢去抢朱家的金银,他只是说服朱家向铁路投资。

然后周继统以这些金银矿为储备,建立一家银行,授权银行印刷纸币用于向铁路投资,并且效仿周琅救市的办法,允许银钱公行以国债作为储备发行纸币,周继统则是授权银行可以以铁路债券作为储备,发行新的纸币。

打造了这样一个模式,银行购买铁路债券,然后印刷纸币,印刷的纸币又用来购买铁路债券,几乎铁路需要多少资金,银行就可以印刷多少纸币,用这种方式,为铁路筹集到了充足的资金,开始动工。

这种模式虽然披上了商业的外衣,可实际上权谋味道很浓,他不是以成本和利润为目的的,纯粹就是为了制造资金为目的的,一切都围绕着铁路修建,如果铁路将来效益明显,一切都能收回来,可如果铁路前景不好,则铁定会产生危机,这个银行将会是一个借由铁路的名目搜刮百姓的工具。

商人们又不傻,纸币迅速贬值,周继统继续利用政治手段维护,先是宣布美洲各省税收必须由铁路银行纸币缴纳;纸币很快又遭到挤兑,周继统就宣布停止兑付纸币。刚刚成立的银行信用,被他就玩烂了。

但铁路修建始终在进行着,并没有因为资金缺乏而停工,毕竟通过一个垄断的银行系统掠夺富裕的美洲财富,足以支撑这么一个野心勃勃的工程。

铁路是两头对进的,一边从三才城向西修建,所经之处是大平原地区,结果一年之后就修建到了落基山脉;一边是从金山城向东修建,几乎一开始就一头钻入了山区,一年时间前进了不到50公里,因为西段从一开始就是最困难的,必须在海拔2100米的内华达山脉中修建铁路,最初的80公里几乎都是在崇山峻岭中穿行,要修建50座桥梁和10多条隧道。

预计光是挖通这些隧道和桥梁,就需要三到五年时间。

到了第二年,由于铁路速度太慢,更让投资者失望,加上印发了太多的纸币,美洲的货币系统极度混乱,皇太子不尊商业的恶果开始出现。周琅那么尊重商业法则,还会因为铁路债券的问题而引发经济危机,更何况初出茅庐,野心勃勃却经验不足的皇太子了。

这时有人给他出了一个主意,为了挽救岌岌可危的纸币和岌岌可危的铁路,应该请大周货殖公行在大周帮忙发行债券,相比美洲,大周的钱显然更多。

皇太子相信这个人,因为此人正是货殖公行在美洲分行的掌柜,货殖公行在美洲一直就有分行,货殖公行的纸币在美洲也在流通,公行在美洲的业务主要是收购美洲的黄金,保证兑付,因为之前美洲一直没有并入中国,并没有权力管理美洲的金融业务。

皇太子来实行了郡县制后,也没有给公行这个权力,而是自己办银行,用来支持铁路,结果铁路、银行都搞的很糟。

皇太子知道没有免费的午餐,他当然知道公行想要什么,但他别无选择。他一直都把公行当作他爹控制财源的工具,觉得跟满清的铸钱局没什么两样。货殖公行在全世界都是一个怪胎,西方银行都是私有银行,包括英格兰银行。可中国的货殖公行,却声称是属于全国商民的总行,既非民产,也非官产。即不经营商业业务,也没有拿分红的股东。专门做各种债券的发行事宜,盈利是又的,还不少,全都积存进公行储备之中,导致公行储备越积越多,纸币信用越来越高。

因为皇太子把公行当作皇帝管理银钱的工具,所以他没有在一开始就求助于公行,他来美洲是历练的,作为一个二十五岁的年轻人,他还不够成熟,他急于证明自己,求助于公行,就等于求助于他的皇帝爸爸,所以他不想向公行寻求资金支持,而自己另起炉灶,结果急功近利,反而把事情搞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