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到了战争红利的中国金融集团,他们跟中国的海外公司的管理阶层是高度重合的,欧洲公司的董事会中,有大量的金融家,许多是从传统的当铺、钱庄慢慢发展起来的,从银钱公行身上学到了现代银行业务模式,通过存放贷款发了大财,一个新兴的金融阶层已经出现在中国。
英法奥三国的国债市场被英国垄断,一个俄国完全无法满足他们的胃口,于是希望借助欧洲公司之手开辟新的市场,交战国中的埃及和奥斯曼帝国都是很好的对象,他们开始承销两国债券。
中国金融集团几乎为战斗的双方都提供了融资服务,连希腊人都想从中国借钱,派人跟欧洲公司接洽,但他们能拿出来的保证太少,没有抵押,风险太大。未来能不能独立还说不好,如果将来依然是奥斯曼帝国统治他们,基本上借给希腊的贷款是没有可能收回来的。
结果希腊人的生意被英国抢走了。
这几年英国工业发展后劲不足,可是英国金融业发展却遇到了风口。大量工商业领域的资本没有用于投资,而是沉淀下来,最后汇聚到了银行中,让银行有大量的储备金。
结果他们开辟了大量的海外市场业务,为美洲和欧洲大陆提供了大量的资金,结果引起了黄金外流,这让英国政府感到了危机,于是开始提高利率,限制黄金外流。
英国的十年期国债收益率由于英格兰银行的调控开始走低,从5的利率下调到35。金融业立刻遭遇了资产荒,手握大量黄金、金银珠宝的王公贵族不知所措,众多的有产阶级正四处寻找可以投资的项目。
英国的金融家利用这个契机,找到起义军领袖,游说他们通过发债来筹集军费。同时,他们又对英国国内的投资者宣称,如果起义军拿到发债的钱打赢了战争,这笔债就会成为国债。英国的十年期国债的收益率是35,金融家准备为希腊起义军发一笔期限十年、票息为5的债券,这是一笔有利可图的投资。
但因为希腊起义军基本没什么信用,所以金融家们开始这家发售,以59折出售债券,实际利率就相当于百分之十几了。然后他们开跟希腊起义军达成分期付款的协议,这些面值100实际价值59英镑的债券分48个月缴款,债券上市当天就可以交易流通。
当时英国一个小中产的月收入在20到25英镑之间,对他们来说,每个月只需拿出一英镑多一点就能买一个面值100镑的债券。如果不想持有,还可以在二级市场上卖掉,分期付款可以由接盘的人来交,债券未来又有可能成为国债,因此这只债大受追捧。最终扣除发行等中间费用,希腊起义军得到30万英镑。
欧洲公司确认了埃及对地中海的野心,阿里与奥斯曼帝国达成协议,帮忙镇压希腊人。
欧洲公司开始跟阿里王朝交涉,希望获得在克里特岛的贸易特权,在哪里建立一个商业基地,为此可以向阿里提供军事援助。
但阿里并不愿意欧洲公司脱离埃及的控制,所以阿里拒绝了,并且要求欧洲公司保持中立,以取消欧洲公司对运河的管理权作为威胁。
一个强大帝国的商业、军事和政治特权公司,是不肯受这种威胁的,他们感觉越来越强大的埃及,已经是一个巨大的威胁。
因此不顾阿里的警告,他们开始暗中跟希腊人沟通,向希腊出口了大量的武器装备。反正运河在他们手里,阿里王朝一直没有进行监督,他们想运输什么物资,埃及人也不知道。
希腊人此时也在自救,面对凶残的奥斯曼軍队,他们的抵抗越来越激烈。而且主力并不是起义的正规军,而是当地农民组成的反抗军。原因是奥斯曼帝国的军纪太差,軍队在奥斯曼早就不受控制,反而频频敢于政治。
奥斯曼軍队攻入开俄斯岛,当地军民一共10万人,一次就被奥斯曼军队血洗23万人,47万人被卖为奴隶。这种无可幸免的恐惧,让更多的希腊人被迫反抗,在这么多有利的条件下,希腊人也真是一个付不起的阿斗,他们境内内讧了。
軍队总司令跟政府发生了矛盾,政府宣布解除軍队总司令的职务,总司令宣布不承认国民议会的合法性,另立军政府。两个希腊政府各自拥兵自重,一方是从国外进入希腊的西方派总司令派,一方是本土在奥斯曼统治时期成长起来的封建军阀,双方发生了内战,在希腊独立区域伯罗奔尼撒半岛开战,战争的结果是本土派取得了胜利,但军事势力大受打击,此时埃及海陆军从伯罗奔尼撒半岛南方登陆,开始帮助奥斯曼帝国镇压希腊起义。
希腊軍队根本就不是正处于最强盛时期的埃及軍队,节节败退,很快整个希腊几乎都被埃及控制。
英法奥联军和奥斯曼帝国軍队结盟正向俄军发起猛攻,此时英法无法坐视希腊被镇压,向奥斯曼帝国提出交涉,要求他们许可希腊自治,但依然保留对奥斯曼帝国的从属关系,向奥斯曼帝国缴纳年贡。
奥斯曼帝国则不想看到埃及在欧洲的扩张,跟阿里王朝的矛盾开始变大,加上有俄国这个死敌作为共同目标,奥斯曼帝国同意了英法的调停,并且正式跟英法奥结成同盟,规定在结束战争之前,任何一方都不与俄国单独媾和,这才是真正的克里米亚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