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不一样了,学校体系中的学生,如果想要考入官学校,那就必须对四书五经进行学习,至少在作文等领域,能够达到秀才的水平,否则根本考不进官学校。这对这些学生显然又是不公平的,新制度损害了他们的利益。
周琅的改革当然不可能倒退,打击高效的学堂教育,保护低效的私塾教育,显然不科学;打击工商业子弟为主的学堂教育,保护农民子弟为主的私塾教育,更不符合周琅一直鼓励工商的观念。
这么做的目的,是让学生们,至少是那一批立志通过科举改变家族地位的学生,去多读经典。虽然儒家有各种不好,但大多是因为儒家沾染了世俗习气,而不是儒家论理不好,儒家论理根本就是基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而不是孔子编出来的,在孔子之前,儒家早就存在,只是孔子发扬光大了儒家的学说而已。
思想领域是一个战场,你不去占领,敌人就会去占领,不给官员思想中塞满礼义廉耻,仁义道德,他们就被会被其他乱七八糟的思想占据,这未必是什么好事。
让儒家跟工商业合流,让儒家跟现代商业论理合流,未必无法实现,后世日本、台湾、新加坡的商业文化被称之为儒家资本主义,也不见得不好,而且可能是最适合中国的模式。
如果普通学校里的学生,通过自学、补习等等方式,连秀才水平都达不到的话,这种智力水平也并不合适做官,老老实实学技术,做一个技术人才可能是更好的出路,否则就跟一群老夫子一样,雪染双鬓还苦苦挣扎在科举考试中,也太悲哀了。
将科举包容进学校教育之后,算是对科举这个传统领域中最顽固的核心,也进行了改造,周琅对传统行政体系历时二十多年的改革,算是达到了一个新的及诶段,日后的改革还会继续,但大的变动不会了,只会在现有基础上逐步调整,改革的成果也需要时间才能收获,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至少得一代人的时间,官场才能完成新陈代谢,换上新血液,下一次的改革,就落到了这些新鲜血液的头上,那时候还是不是周琅执政都说不定呢。他何苦操后人的心。
随着大周20年的改革,中国仿佛进入了新时代,工业再次快速增长,而且在危机冲击下大量手工作坊退出生产领域后,工业化生产成为这次扩张的主角。
工业革命开始进入新的阶段,不但在传统的纺织业、丝织业领域,而且开始在更广泛的领域传播开来,这一次的主力,也不再是水力工厂,而开始大规模使用蒸汽动力,蒸汽机的普及,让工业革命进入了新的层次。
中国这样一个巨国,在蒸汽时代开始了工业革命,对全世界造成的冲击无法想象。
周琅发现,即便王辅茞死了,科举依然是周琅最大的一块心病。
平心而论,科举制度是有千般的不是,但相比这个时代绝大多数国家选拔政府官员的制度,科举依然是最公平的。英国人流行的是买官制度,文官如此,武将也如此,鼎鼎大名的威灵顿是一路买官爬上去的,当然他也确实是有真本事。欧洲直到法国大革命之后,才开始打破了贵族垄断权力的现象。
科举则由于天下读书人都重视,都关心,从底层读书人到高高在上的皇帝都把科举当成头等大事盯着,所以科举这件事跟后世的高考一样,几乎是腐敗的封建王朝中唯一公平的事情,尽管总是出现各种科场舞弊现象,但相比整体的官场腐敗来说,科举制度本身已经是极为干净的。
正是因为这种重视,让周琅这个开国皇帝想动科举,都如同踩了全体文官的尾巴一样。开国皇帝的威望,确实可以做绝大多数事情,只有极个别的事情无法做到,周琅知道朱元璋身上发生的一个故事,朱元璋因为对孟子那种“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思想不满,想把孟子从孔庙中挪出去,“罢免孟子配享孔庙”,不让天下读书人祭祀这个亚圣。
大臣们纷纷上奏反对。朱元璋态度强硬,表示谁敢反对就以“大不敬”罪处死。
大部分官员沉默了,但总有人站出来,刑部尚书钱唐坚持要进宫为孟子求情,朱元璋命令金吾侍卫将他在殿前活活射死。钱唐肩臂之上各中两箭,鲜血直流,依然往宫里闯。朱元璋敬佩他是条汉子,最后才免除了罢免孟子这件事。
周琅自认他永远不可能有朱元璋那么蛮横,那么不讲理,而他发现,改革科举这件事,恐怕在读书人的心理上,真的跟罢免孟子是一个级别的,除非有足够的把握,他绝不会在碰科举这个逆鳞。
在答应王辅茞的时候,周琅终于想到了一个替代方案:将科举包容进系统教育中来。
让科举既不是最高一环,也不是最低一环,而是作为一个重要的中间环节。
科举分为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周琅将其打散融入学校教育体系。
目前的学校还无法做到普及教育,这不是颁布一个法令,或者投入资金就能解决的问题,根本找不到足够的专业人才。真正的学校教育快速扩张,其实也就是最近十多年的事情,大周三年周琅从法国请来科学院,开办了第一家师范学校,然后师资力量迅速壮大起来。到现在全国各地,至少每个县都有一所新式学校。教材都从直接翻译西方课本,现在已经可以独自编写了。
但是一个县一个学校,显然远远不够,奥地利的玛利亚·特蕾西亚在1748年以割地赔款的屈辱方式保住了自己的王位之后,就颁布了六年义务教育法,奥地利人从那时候起已经开始进行全面普及教育了,特蕾茜女王说,文明终究会战胜野蛮,她说的野蛮是普鲁士,从奥地利手里野蛮抢走了西里西亚的普鲁士国王腓烈特二世,可惜的是,这个女王眼里的野蛮人也紧随其后,推行普及教育,最后在德意志邦国的竞争中,还是军国主义的普鲁士,战胜了艺术主义的奥地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