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部基本架构搭起来之后,周琅的下一个目标是礼部。
之所以是礼部,是因为周琅感觉这个部门最需要改革。
传统礼部管理的职责分几大块,负责祭祀等宗教活动的礼仪,负责迎接外宾,负责科举考试。这个部门其实最像是用儒家思想打造的部门,因为儒家两个核心,一个是礼仪,一个就是教育。
礼仪方面,周琅可以默许保持传统,他可以配合做做样子。但一些他实在无法忍受的,他还是要废除,比如通过礼部推广新的礼仪标准,不敢说废除跪礼,但严格限制跪礼适用的范围;官员受封赏,可以跪谢皇帝,其余时候见皇帝鞠躬拜见即可;婚丧嫁娶,祭祀可以跪,下级见上级,百姓见官就不用跪;离别父母,辞行可以跪,平常请安就不用跪。
还有缠脚,也通过礼部来反对。当然礼部只是通过礼的方式来反对,告诉大家缠脚让女子身体损伤,父亲让女儿缠脚,是不义;兄长让姊妹缠脚,是不恭;儿子让母亲继续裹脚则是不孝等等。这种不义、不恭、不孝之事,不和礼法,所以在礼的方面要废除。翻遍古书,也没见孔子鼓励女子缠脚的字眼,所以断定这些不是华夏古俗,一定是沾染了胡风,所以要废弃掉。
缠脚当然是周琅反对最强烈的一件事,还通过其他部门强力废除,首先官员家庭的女子都不能缠脚,有缠脚的家庭不允许考科举,如果隐匿考中的,后面还要核查,查出之后会重罚。这是通过吏部进行的。还有刑部也管,缠脚是伤害罪,一旦发现会把父亲抓来打板子。
周琅反缠脚比反跪礼、反纳妾更用心,纳妾现在也只是收税了事,收一笔纳妾税。规礼只是通过礼仪规范,违反的也不会惩罚,对官员只是训斥而已;对百姓根本就管不上了。可缠脚几乎成为一项国政,结果骂的人很多,还有人将其跟满清剃发易服的政策做对比。
说回礼部问题。
礼部的细枝末节,还有诸如按照传统礼制制作大印,设有铸印局,这些周琅都可以保留原貌。
可是外交跟科举,周琅必须进行改革。
而这两项遭遇的反对甚至闹到王辅茞带着六部所有文官伏阙(跪在皇宫门前)抗议的地步,并且表示皇帝如果不肯纳谏,他们就要集体挂印。
周琅的改革一直都没有停止过,哪怕战争期间,各种改革措施,只要准备好了,就会施行,他是开国之君,大刀阔斧的改革,阻力最小,这些改革如果是积弊很深的时候,谁都动不了了。
比如明朝的崇祯很难改革,可满清入关就很容易改革。
最早的改革,诸如税制等等,早在周琅一统天下之前就开始了。甚至包括打造官办工业体系等等,都可以算入改革的内容中。
这最初的改革,其实更像是创设,因为周琅是在传统领域空白或者薄弱的地方下手,而且是先在皇帝的权力范围内动手,改革的阻力很小,反对派也没有理由反对,就好像沙皇改革农奴制,解放了国家农奴和宫廷农奴这些他直接控制的农奴,问题不大,可要碰地主们手里的农奴,那就会引起强烈的反对,说白了,不管是理念之争,还是意气之争,最后都会落到利益之争这个实地中来。
建立各种官办作坊,按照满清的制度,那归内务府管,北京的各大皇家作坊就是这样,地方上的江宁织造等等,地方官也管不上,那么周琅以内务府的名义,建立这些作坊,王辅茞完全没有理由干涉。
后来税制改革,也是在商税领域进行,恰好过去的商税,也大多都被乾隆拿在手里,比如最重要的海关。官府虽然也管商税,可税率很低,大多数商税其实多事地方官的小金库,各路关卡则是军方的利益。
在这种情况下,周琅大刀阔斧的废除了守军吃拿卡要的渠道,裁撤了大批关卡,或者取消这些关卡拦截商队的权力,没有拦截的权力,也就没有了收取好处的机会。
另外很多商税收取十分混乱,户部可以收一部分,工部也可以收一部分,漕运衙门,水道衙门都可以收一部分,这些全部取消或者归并到内务府中。
税制改革就这样完成了,主要是新制度的创设,对旧制度的冲击很小。加上当时还有一个一统天下的共同目标,文官集团并没有开始反对。
接下来周琅开始从冷衙门工部开始改革,选择的切入点也是正确的,这是一个最不强势的传统部门,影响力最小。于是周琅请来了法国人,建立了科学院,开办了第一所大学,培养了各种人才。
法国人是1803年来到中国的,到1805年的时候,周琅就开始着手进行工部改革,此时的阻力开始出现。
只是一个冷衙门,竟然引起了巨大的官场动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