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六章 古玩书画千分利

重生之文物大师 拾寒阶 3359 字 11个月前

二爷又拿起另外两只瓷碗,辩识之后,说道:“这三件瓷器,应是一套,同窑所出,釉色胎质一般无二。小伙子,我说得对吗?”

“老爷子好眼力!”张扬竖起大拇指。

自己有博物馆,从中得到了诸多比对,翻阅了许多资料,这才能断年识代,而二爷凭的,全是阅历和眼力,这才是真功夫,着实令人钦佩。

旁边的唐装男问道:“二爷,您刚才说的葫芦窑,是个什么窑?听说过哥、官、定、汝、钧等名窑,这葫芦窑,从来没听说过啊。”

二爷哈哈一笑:“葫芦窑,是窑口的一种形制,因窑口的形状前大后小,像葫芦而得名,并非某个窑的名称。在我国陶瓷发展史上,有龙窑、馒头窑、葫芦窑等形制。宋朝之时,我国北方普遍使用馒头窑,而南方大都使用龙窑,后来宋王室南迁,很多北方的工匠,把馒头窑的技术,带到了南方,和当地的龙窑进行融合,产生了葫芦窑。葫芦窑在瓷器史上,占据着显赫地位,堪称承前启后的古窑典范,尤其在明代盛极一时。葫芦窑兼备了龙窑和馒头窑的优点,不仅能够同时烧制不同种类的瓷器,更适合瓷器新品种的烧制,这种窑型的诞生,令我国陶瓷烧成技艺有了长足的进步。”

唐装男异常恭敬的道:“二爷学识渊博,多谢赐教。那这种葫芦窑,现在还普遍吗?”

二爷轻轻一叹,摇了摇头:“清朝雍正年间,葫芦窑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人们对景德镇瓷器品种与花色的需求,于是,一种平焰窑诞生了。这种平焰窑形如半个扣着的鸭蛋,对于烧柴的热能利用更加科学,适合多品种瓷器的同时烧造,所以又被人叫做镇窑。镇窑的问世,把景德镇瓷业推向了最后的高峰。”

张扬虽然有博物馆伴身,但像这样的瓷器史话,却还是头一次听到,不由暗暗点头,对二爷的渊博学识,更是敬佩有加。

二爷放下手中的瓷碗,缓缓说道:“小伙子,你也是内行,咱们就不玩虚的了,这三件瓷器,我报个实价,一起五万块钱,也就买个收藏品了,以后能不能升值,那得看运气。你要是觉得行,那就留下吧。”

这个出价,远远高出张扬的预期。

他本以为,这清代中晚期的瓷器,每件只能卖个一万左右呢,没想到对方出了三件五万的高价。

“多谢二爷,那就成交。”张扬也不含糊,没有多余的一句废话。

六件古玩,八千八的成本,卖到了二十六万块钱!

难怪有句老话说,粮食布匹十分利,中药当铺百分利,古玩字画千分利!

只要你有眼光,有实力,以小博大,一夜暴富,不在话下!

“小伙子,你是要现金,还是银行转账?”二爷问道。

张扬现在还没有银行卡,便笑道:“现金吧,我这书包空了,正好可以背回去。”

二爷好心提醒道:“你一个人?背这么多的钱,在外面行走,可得小心在意,最好尽快回家,或是转存银行。”

“我知道了,谢谢二爷。”张扬好奇的问道,“你们是不是对瓷器特别在行?”

二爷微微一怔,问道:“你何出此言?”

“贵店所摆古玩,大都为瓷器,而你们对瓷器这一行,也特别专精。”张扬观察入微,说出心中所想,“当然了,我不是说,你们不懂其它种类的鉴定。只是对瓷器更为专精一些。”

“小伙子,你眼力不错啊!”二爷笑道,“所谓术业有专攻,我们陈家,最厉害的项目,就是瓷器,近来兼营书画和其它古玩。”

说着,他对唐装男道:“泡壶好茶,请这位先生略坐,另速备二十六万现金。”

唐装男恭声答应,转身去办。

二爷请张扬到里面雅间。

张扬也不虞有他,施施然走了进去。

里面摆着茶桌,一套红木沙发。

三位爷坐下来相陪。

“小伙子,你家里,还有什么古玩?如果想出手的话,请优先考虑敝店,一回生,二回熟,本店百年信誉,保证不让你吃亏。”三爷手里盘着一串檀木珠子,那串珠子,包浆厚实,颜色匀,珠子亮,表皮透,水头很足,如玉如绸缎一般,很难相信那是一个木头发出的光彩!

“有的话,一定和贵店合作。”张扬淡淡的回了一句,心想如果不是我懂行,早被你们杀了黑去,果真是无商不奸。

一时有人送上茶水,二爷不断探询张扬来历和家承,都被他一一巧妙应对,并没有透露自己身份。

唐装男提着一个密码箱进来,放在茶几上,又搬来一部点钞机,插上电源,拆开一叠叠的钱,哗啦啦的点起钞来。

房里一时沉寂,只听见钞票响声。

张扬虽然信得过这种百年老店,但钱财数目,当面清点一遍,才是最放心的。

一时点完钞,张扬把二十六叠钱装进书包里,背在胸前,拱了拱手,说道:“谢谢好茶,我先走了。”

二爷嗯了一声,对唐装男道:“送送贵客。”

唐装男送张扬出来。

“贵客慢走,欢迎下次光临。”外面柜台上的收银员躬身相送。

“需要我派个伙计送送吗?”来到门口,唐装男问道。

“不需要了,谢谢。”张扬摆摆手,走了出来。

刚才来的时候,他看到街边有家银行,想先去把钱存了,背这么多钱在街上走,的确不太安全。

毕竟是头一回来,街道两边的门面,又长得极像,走了段路,张扬才发现,自己看错了方向,走了反道。

他也不回头,信步往前走去,顺便把这古玩街给逛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