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延潮笑着道:“略有所闻,会试考官为国取士,非才学卓著之士不可,下官以为光学士再合适不过了。”
张位闻言笑着道:“吾……吾倒是志不在此,若是可以本官倒是打算推举林学士。”
林延潮讶道:“下官资历浅薄,如何敢担当此重责。”
张位笑着道:“林学士资历虽浅,但有圣意期许,未必不可。”
林延潮听张位之言,没有表示。大家都是老官僚了,说话讲个大概,点到即止。
若是真的什么后话,过几日慢慢说。
于是林延潮与张位二人说说聊聊走出大门,这时就听的检修厅里,一群人叫好的声音。
张位,林延潮闻言走到检修厅里,却见几名翰林围着刚刚散馆授于户科给事中的姜应麟。
“姜兄,此疏一上,何其勇也!”
“明长幼之序,定于国本在此一疏。”
“我等瞠乎其后,不能及也,只能睹公壮行。”
张位,林延潮听了当下觉得事有蹊跷一并走到厅里。
张位轻咳一声,检讨厅里众史官看见张位,林延潮都是拱手行礼。
张位板着脸问道:“何事喧哗?”
一名翰林道:“姜兄要上疏请陛下早立国本!”
林延潮闻言看去,但见姜应麟昂首挺胸,不胜自豪。
张位厉色道:“国本之事,元辅已有主张,何必再言?”
姜应麟道:“学士难道不知吗?眼下外面议论纷纷,说皇三子诞生后,陛下与郑妃到大高玄殿祷神盟誓,相约立皇三子为太子,并且将密誓御书封缄在玉匣内,由郑贵妃保管。”
“下官知道此系道听途说,乃不实之言,但流言四起,难免人心不安。又兼元辅上疏,陛下却没有表态,作为臣下当替天下问之,以定人心。”
张位道:“糊涂,既知道听途说,即是有心之人散播谣言,唯恐天下不乱,你此举唯有推波助澜,不能澄清谣言。本学士命你收回上疏。”
姜应麟道:“恕难从命,学生散馆已授科道,科臣言事,此乃本分,就算是光学士,也不可阻拦科臣上疏。”
张位气的浑身发抖,一旁林延潮道:“姜给事,你知道你上疏之后果吗?”
姜应麟笑了笑,仰天道:“吾愿开先河,纵是刀山火海在前,又有如何?大不了一死以报君恩,再说吾未必会死,”
听了姜应麟的话,几名翰林差一点拍手叫好。
林延潮也知姜应麟当初在李植面前说过自己的坏话,想想也就不劝了。再说有人连死都不怕,自己劝了又有什么用呢?
林延潮当下道:“姜给事好之为之。”
姜应麟洒然大笑道:“多谢光学士,林学士好意!此事下官一人为之,与任何皆是无干。”
厅里的众翰林都是拱手道:“姜兄保重。”
次日,户科给事中姜应麟、吏部员外郎沈璟上书天子,请册立太子。
于是争国本的事,终于成了轩然大波,席卷了朝野上下。
殿内众官员意见一致。
林延潮自也是随着大流,在程朱理学的浸养下,读书人对于礼制的遵守,可谓刻在心底。
比如论语上,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子贡要去掉告朔礼时,祭礼上的那头羊,孔子说,子贡啊,你爱惜那头羊,但我看重的是却是礼。
林延潮心想,天子这一刻绝没有想到的是,他的宰相会如此坚持的反对。
就如同张居正要夺情时,他没有想到满朝官员的反对,甚至连自己的门生都反对。
儒学的制度就是周礼!
孔子当年售其学,认为要达到‘仁’,那么就要恢复至周礼。孔子一生都致力于恢复周礼。
所以为什么,子贡要废弃祭礼上的那头羊时,孔子表示那不是一头羊,那是礼!
但是很不巧,法家在这一点上与儒学南辕北辙。
法家明确告诉你,一代有一代的制度。
连林延潮讲事功学道统时,也将子贡例子拿出来说,并称赞子贡的做法,合乎吾学!
吕祖谦,叶适,陈亮这些南宋事功学先驱都强调‘变法’二字的关键,儒学的根本在于‘仁’,在‘仁’的基础上,制度上可以有所变通,以顺应时世,达到经世致用的目的。
理学则反对这一点,什么叫有所变通,今天你偷钱,明天你就会杀人,后天你就敢屠城。
这分寸如何界定?你这么做完全就是邪魔外道。
所以为什么要争,郑妃封贵妃之事。
今天天子将郑妃封皇贵妃,明天就会将皇三子封王,后天就会立皇三子为太子。
那么天子会不会仅仅希望将郑妃封作皇贵妃?
不好说。
一个朝代有一个朝代的制度,所谓理学,事功学都是一个思维模式。
在这个思维模式下,遇到任何问题理所当然,就能得到一个大家比较公认的结论,避免争议的存在。
譬如天子这个做法,就违反了周礼的核心‘嫡长制’,所有人约定俗成的存在。
天子道:“列位臣工要说的,朕已知晓,今日这些事先到这里。容朕再思量思量。今日内阁谁当值?”
王锡爵出班道:“是臣。”
天子道:“王先生留下。”
在乾清宫的事起了一个开端,但余波远远没有结束。
出宫后,众讲臣都围绕在申时行周围。
于慎行直接言道:“元辅,立储之事,圣意如何,臣等无可揣测。但国本系于元良,主器莫若长子,立皇元子为储君,乃顺应人心之举,亦合乎太祖立嫡立长的家训。”
申时行闻言没有说话。
一旁右庶子赵用贤道:“元辅,自万历十年,元子诞生昭告天下,五年有余,中外臣民属心已久。然而宫里传闻天子宠德妃,疏远恭妃已久,这一次德妃诞皇三子,母凭子贵添为皇贵妃,尊位居于恭妃之上,这非礼也,下官请元辅为天下争之,否则下官与众臣当自行交章上疏。”
赵用贤话里的意思很显然,你申时行不疏劝立国本,百官就要自己说了。
次辅许国斥道:“赵庶子,方才在殿内元辅是如何说的,你没有听见吗?国本之事轮不到尔小臣议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