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记者坚决反对这种看法,认为电影主题是反战,但从更本质的层面来讲,是反对种族主义,因为种族主义是战争最重要的根源。人类和机器人是两个不同的种族,电影上半部分人类对机器人的迫害是种族主义;而下半部分,在监狱里哈勃对人类的高压政策,也是种族主义。《未来启示录》最为人称道的地方,在于它予人娱乐的同时,令人深省人性的阴暗,对种族隔离的影射,对排除异己的批判,对背信弃义的讽刺,对以强凌弱的厌恶。
对电影的主题就有如此之多的不同解读,对电影细节的不同解读就更多了。讨论到最后,记者们有些茫然了,所有的观点听起来都有道理,但好像又不是特别准确,他们都不知道自己的想法是不是正确了。于是,很多记者都后悔了,早知道这样就算拼命也要挤到发布会现场,去问问张然,看他到底是怎么想的。
不只记者们如此,现场观众也有这种感觉。观众们离开了放映厅后,在路边等车,很多人就热络的聊了起来。基本上都会说三句话:“这片子太好看了”、“这是十年最棒的电影”、“张然是中国最牛逼的导演。”
不过聊开后,影迷们除了讨论的电影场面、以及特效等视觉的东西外,也在讨论电影的各种细节:“这部电影隐喻特别多,斯嘉丽-约翰逊扛旗子的那个镜头,特别像《自由引导人民》》那副画,她们都是黄裙子,都是红帽子,就是扛的旗不同。斯嘉丽-约翰逊在电影里,应该就是象征自由的!”
“那个红帽子好像叫自由帽,海因莱因的科幻小说《严厉的月亮》里,月球人在发动起义之前,很多人也都在戴这种红色的自由帽。”
“你们注意到没有,斯嘉丽-约翰逊的镜头出现了好几次花盆,肯定有什么涵义的!”
《未来启示录》片长198分钟,3个多小时。对普通电影来说,长度有点过长,节奏可能会比较拖沓。不过《未来启示录》的节奏非但不拖沓,反而相当快,再加上信息量非常大,观众根本没时间去品味很多细节的东西。
现在大家一讨论,很多在看电影时没注意的细节就注意到了,并且从中读出了一些耐人寻味的东西出来。不过也有不少细节在看的时候没有留意,现在根本记不起来了。于是,有观众就道:“这部电影隐喻特别多了,看一遍很多东西是看不出来的,等到电影正式上映,我肯定还会进电影院的!”
“那是肯定的,《未来启示录》这样的电影看一遍哪里够,肯定会多刷几次,而且必须刷iax才行,其他屏幕肯定达不到这个效果!”
“哈哈,我明天就可以看,前天在网上抢票,我抢到了一张!”
就在影迷们对《未来启示录》议论纷纷之时,张然和剧组主创正在新闻发布会大厅接受媒体采访;张然的一句话,让发布会大内的中国记者瞬间沸腾了。
字幕在银幕上飞快划过,放映厅的灯光也随之亮起,不过现在观众的掌声没有丝毫减弱,反而变得更加热烈,欢呼声、口哨声、尖叫声连绵不绝。
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震撼人心的特技效果,再加上光彩夺目的明星阵容,《未来启示录》几乎满足了每个观众的需要,观众怎么可能不喜欢,又怎么能不为之欢呼呢!
《未来启示录》让不少中国记者想起了冯小刚的《集结号》,电影《集结号》的结构也分为前后两部分,前面是惨烈的战争,后面是痛苦地身份找寻。不过电影上半部分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极大地争夺了观众的眼球,而本该是重点的后半部分过于松散,缺乏高潮,显得有些拖沓,因而整体上有点儿重脚轻。
《未来启示录》没有《集结号》下半部分松散、缺乏高潮的毛病,上部分打得十分激烈,但下半部分也有监狱暴动、以及古刺杀诺顿的这样的高潮;而且《未来启示录》的结构要精巧很多,电影上半部分出现的很多东西在下半部分都重现了,只不过对象发生了改变。至于视听语言,思想深度,《集结号》就差得更远了。
不少记者在想,这大概就是知名大导演和电影大师的差距吧!
张然回头看着集体起立鼓掌的观众,脸上露出了淡淡的笑容,看来观众们真的很喜欢这部电影,就这个反应,尽管电影盗版已经出来了,相信票房也不会太差。
周围的嘉宾都围了过来,将张然和剧组主创围在中间,冲他们大声鼓掌,嘴里大声说着自己的感受:“张老师这部电影简直无与伦比!”、“导演这部电影真的棒极了!”、“我都不知道该怎么说了,我爱死这部电影了!”
电影的主创又把张然围在最中间,用激动的话语表达着自己内心的感受。马特-达蒙手舞足蹈地道:“能够出演这部电影真好,我太爱这部电影了!”
斯嘉丽-约翰逊从影多年,主演的电影不少,但角色大多跟美丽和性感有关,在很多人眼中她就是个漂亮的花瓶;这次出演艾米丽这个毁容的角色,是她表演生涯的一次突破。她擦了擦脸上的泪水,激动地道:“谢谢导演!谢谢你让我出演这部电影!”
罗伯特-德尼罗这样的老江湖自然不可能像斯嘉丽-约翰逊那么激动,微笑着拍了拍张然的肩膀,用古的口气,祝贺道:“小子,这部电影真的棒极了!”
与剧组主创们进行简单的庆祝后,张然带着他们走上舞台,来到大屏幕的正前方,对着观众深深地鞠躬,用最直接的方式表达对观众们的感谢。现场观众们见剧组成员鞠躬道谢,回想起电影的精彩之处,便以更加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进行回应。
十分钟,掌声整整响了十分钟才停下来的。
现场的中国记者们都非常吃惊,这样的掌声在三大电影节倒很常见,但在国内却极其罕见,可以说是前无古人,还没有那部电影在国内享受了十分钟掌声的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