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晚,欧阳安娜与女儿下榻盗墓学堂。
载着明朝棺椁的牛车,停在学堂后院。安娜掌着马灯,打开棺材盖,露出秦北洋的面孔。长途远行十多天,秦北洋第一次看到北邙山上的星空,便道出《古诗十九首》中的:“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欧阳安娜的面孔旁边,多出来一张年轻的脸。秦北洋有些疑惑,也有些恐惧,担心棺椁是否落入坏人之手?比如阿海?比如中山?比如……
几秒钟的犹疑后,秦北洋认出了这张脸——小木。
十五年来,没有变化的小木。
“小……木……”
太久没说话,秦北洋的喉咙仿佛喷出小镇墓兽九色般的琉璃火球。小米伸出他的左手,露出被烧断的那根手指。
每次看到秦北洋,都让小木害怕,好像又要把他关进古墓。但这一次,看到秦北洋身受重伤,仿佛一堆被敲碎掉的骨头,人不像人,鬼不像鬼,躺在棺椁中,便让小木的心底生出某种怜悯。
“北洋,安娜都跟我说过了——她要我陪你去白鹿原。”
小木还没说下半句,秦北洋已微笑道:“谢谢你。”
“嗯,我会陪你去的。你不止一次救过我的命。”小木说罢,便将手伸到秦北洋的脸上,轻轻触摸他的嘴唇,“你可一定要活下去啊!”
洛阳,北邙山,盗墓学堂。一条灿烂的银河铺满棺椁上空。西风烈。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一千两百年前,王昌龄前头望着吴越,后头望着楚天,一片冰心却还牵挂着洛阳。
一千两百年后,欧阳安娜自姑苏城外出发,运送秦北洋的明朝棺椁,在枫桥古渡上了木帆船,沿着京杭大运河西上。
秦北洋还是工匠联盟追杀的对象。为了掩人耳目,他们假扮成返乡归葬的队伍。安娜如小寡妇穿着麻布白袍,女儿九色也是一身重孝。毕竟是十二岁的姑娘,欢天喜地坐在船头,眺望江南秋日风光。毛皮乌黑的蛇猫,始终盘踞在九色身边,似是踏上回家的路。
到了镇江,也是王昌龄写《芙蓉楼送辛渐》之地,木帆船从运河转入长江。欧阳安娜与女儿护送棺椁里的秦北洋逆流而上。经过武汉三镇,龟蛇二山,溯汉水而行。到了襄阳,棺椁卸下船来,装上牛车,碾过泥泞秋雨的大地,穿过南阳地界与伏牛山,蹒跚北上到洛阳。
棺椁抵达了盗墓村。
阔别数年,盗墓村已旧貌换新颜,建造了一座座坚固宅邸。村中戒备森严,安娜说要来拜访盗墓村的大首领小木。村民们说小木和海女已搬到了洛阳城北的北邙山。
安娜与九色驱着牛车,穿过伊水和洛水,绕过洛阳城西北,遥遥望见布满帝王陵冢的北邙山。这座山并不高大,童山濯濯的衰败感,却是从《古诗十九首》的年代便适合做阴宅的风水宝地,葬着从东周到五代的二十四座帝王陵墓,这一密度超过了中国任何一座山。
牛车停在北邙山腰,一座西洋式三层楼房下。大门口悬挂匾额,上书四个古朴苍凉的汉隶大字——“盗墓学堂”。
欧阳安娜看到了海女。其实只比她大两三岁,却因为盗墓村操劳的生活,加上北方的风沙磨人,海女显得苍老许多,不再是当年出没在东海波涛中的美人儿。安娜跟海女站在一块儿,仿佛一个闺女一个娘。
但真正不老的不是安娜,而是海女的丈夫——小木。
小木穿着一身读书人的长衫,那张脸却让安娜震惊。仿佛时间凝固,停留在十五年前的秋夜,上海虹口海上达摩山初见的小盗贼——二十岁的容颜,皮肤白净光洁,没有任何变化,哪怕眼角与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