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难以置信

梦见鬼了 齐梅双秋 3230 字 10个月前

“不用香水的瑰莲根本就不是我。因为我身上有股味道,在变成人的时候必须要用香水来掩盖。”瑰莲本脸本色的望着我说。

“哦……对,那个假瑰莲是不用用香水,身上确实有股动物的腥臭味。”我故作恍然大悟的压低声音怪笑道。

“你是真瑰莲。现在怎么敢从我身体里出来了?那个怪兽走了吗?”见她没被逗乐,我又小声问。

“真瑰莲在你身边是专门保护你的,怎么会躲在你的身体里?只有假的怕被指认出来才会躲。究竟是怎么回事你还是先听她说。”瑰莲依又用眼神指着床的方向,脸上依是没任何表情。

今天是怎么了?跟我说话老是这么严肃,一点笑脸也不给。

我不禁嗤之一笑:“她说的话你也信?嘁,她这才是无稽之谈呢。噢,刚才跟我躺在床上的好像是我老爸……”

没等我把话说完,瑰莲又用坚定的眼神示意我去听。

没辙,我只得转回神,继续听那大姐说的话。

“……在阳间我已经无法报仇。到了阴间,我发誓非报了此仇不可。死后我的魂魄被带到奈何桥前,我放弃了再投胎转世为人的机会,没去喝孟婆汤,而是跳下肮脏的,恶臭无比的忘川河。等那家伙的死期到来。

好在那家伙也是个短命鬼,只等了八年,我就看到他的魂魄从奈何桥上经过。

本以为向他这种恶人,死后定会不用走奈何桥,直接就会被打入十八层地狱,永世不得再投胎为人。

可没想到他不但过了鬼门关,还尽投胎在有钱有势的名门望族或大户人家。

这太让我不可思议了,感觉哪里不对劲。

之后的日子,我便暗暗查找原因。

花了几百年的时间,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认识了一个在阎罗王殿前当差的小鬼。

在他那里得知,安禄山那家伙是用钱买通阎罗王改了他的生死簿。所以他才能投胎在好人家。

可那时我还奈何不了他,眼睁睁的看着他一次次喝孟婆汤,一次次经过奈何桥去投胎转世。心里恨得发痛,可却无计可施。

千年以后,我在忘川河里受的苦难终于结束。可以再去投胎转世为人。但为了报仇,我也再次放弃了这个机会。

靠着在贵妃那里学到的歌舞、音律、字画这些技能,加上有阎罗王殿前当差的那个小鬼帮助,我被招到阎罗王的妹妹身边做了女判管。

从此那家伙的噩梦也就来了,因为我有了机会改那家伙的生死簿。

我虽然还没有能力阻止他去投胎转世,没办法将他打入十八层地狱。但我可以偷偷改他的生死簿,让他阳寿短浅,而且都是死于非命。

让他尽投胎在赌徒的家里,过着人不人鬼不鬼的日子……”

大姐说着话,屁股也随着落坐到床沿:“脸色看起来还不错,我就放心了。阿红,多亏有你帮我,不然这次我难逃一劫,就算不死也会被那家伙抢了生死簿。”

“大姐,你跟孙公子到底有什么仇恨?以致于你要把他的生死簿藏了,不让他去投胎转世。”躺在床上的阿红一脸疑惑的表情轻声问。

坐在床沿上的大姐闻言脸色立刻阴沉了下来:“你们不晓得大姐活在人间时候的身份,自然是不知道事情的缘由。

别以为我跟你们生活在一起,身上穿的戴的都跟你们一样是明清年代的妆饰,就是这个朝代的人。其实,我是出生在一千多年前的大唐。

你们都是大家闺秀,大概都读过史记,知道唐玄宗天宝十四年的安史之乱……”

啊?一千多年前?难道这几个女孩不是人类?妈呀,我真被那怪兽带到阴间来了?

他们说的孙公子难道是我老爸?

不会吧,我老爸在一千多年前就已经是鬼了?

我身上不觉起了一层鸡皮疙瘩。

心里正惊骇不已,就听站在一旁穿粉色衣裙的女孩问出了我很想问的问题:“这难道与孙公子有关?”

对呀,这真让人听得发懵,刚才躺床上的老爸与安史之乱又有什么联系?

我在心里也这样嘀咕着。

却听大姐一声轻哼,眼露凶光咬牙切齿道:“哼,他可不是什么孙公子,他就是那个安禄山投胎转世的。

那个背信弃义的小儿,唐帝那么器重他,他竟伙同部将史思明乘中原地区兵力空虚,便先后发动了叛乱。而就是因为他的反叛,才导致贵妃杨玉环的死……”

扯淡吧?我老爸是安禄山投胎转世的?这简直越说越离谱了。

我真想上前去大声质问她,阿红的声音制止了我。

“大姐,你就是那个杨贵妃?”阿红睁大眼睛,无比惊讶的盯着眼前体态微胖的大姐问。

嗯?,我还真听说过,唐朝的杨贵妃是个胖美人。看这大姐的长相的确像。

“我不是杨贵妃,我是她的贴身侍女。从她十岁来洛阳杨府就一直跟着她。贵妃是什么样的人我最清楚。根本就不是他们说的那样。

可安禄山那家伙,造反就造反,居然还瞎牵扯别人?他虽然是以讨伐杨国忠为借口来图谋不轨,却同时还公开指出贵妃及她几个姐姐所谓的什么罪恶,将杨家人斩尽杀绝。简直就是畜生,现在想想我都气得肺痛。

他要造反与贵妃有什么关系?难道她区区一个小女子能让社会产生各种矛盾?能让统治阶级和民族以及统治者内部产生矛盾?

朝政之大事岂是她个小女子能左右得了的?这唐国由盛转衰的黑锅干嘛要让一个女子来背?真是可笑至极。

更可气的是,那家伙还四处散布与贵妃有暧昧关系的谣言,害得贵妃遭世人唾骂。都几千年过去了,二十一世纪的现代人还不忘对她进行口诛笔伐。实是令人愤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