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面稳定下来,流落在外的人口回归,过往的商户停留,这无名村子渐渐恢复元气。
来的行商一多,有那依附郑家的村民就起了坏心思,建议郑百户对商户们下手,被拒绝后,村民们忍不住自己动手。
郑百户和郑家家人是见过世面的,懂得放水养鱼的道理,对村民这种杀鸡取卵的行为立刻是严惩,甚至还自掏腰包赔偿了损失,把面子和里子都做到了十成。
这事迹慢慢的传扬开去,过往商户愿意留宿这村子的越来越多,卫所商人担心南下不熟,南来的商户担心北上不安全,就在这村子里进行贸易,郑家开了客栈饭铺,又掏出本钱在里面做些低买高卖的中转生意,慢慢生发起来。
所谓“生发”不过是日子过得宽裕不少,说不上豪富舒坦,毕竟郑家一大家子人,武夫弓马刀枪的花费也大,这村子小打小闹的生意就是那么回事。
倒是在这郑百户五十一岁的秋天,两支商队来这个村子投宿,按照时下通行的规矩,支付了比市价高几倍的食宿费用,同样是这个规矩,郑百户就要负责商队在范围内的人货平安,在大同边镇的各处,这等事司空见惯,是平常的不能再平常的。
不在卫所和府县的核心地域,大事小情的传递上也会变得缓慢,甚至就没有人会记得给他们递消息。灾祸爆发的也是突然,商队投宿的第二天上午,这个无名村子就被二百多名马贼团团围住。
那时候大明和蒙古征战不休,边关烽火连天,可也就是这个时候,贩运商货到大同,或者你有本事能卖到草原上,都能赚大钱发财。相应的,乱成一团的边镇区域盗匪横行,甚至还有蒙古人参与其中,专门盯着冒险的商队们下手,据说边将们是幕后指使,甚至还有代王府的影子若隐若现。
马贼们洗掠村镇已经不算新鲜事,但来到无名村这边却很稀罕,因为这里算是深入腹地了,不知道马贼们是想深入腹地,还是早盯上了过路的商队,想要攻其不备。
有郑家人做骨干,村民倒是很快组织了起来,村子虽然土围子没有成型,可宅院也是防贼防盗的规制,凭依抵抗没什么问题。
马贼讲究的是来去如风,平地野战靠着坐骑的冲击力优势巨大,真要攻打什么围子工事就不擅长了,开始时候,马贼直接和郑家人提了条件,把商队交出来,村子不会有事。
无论人情还是道义,郑家把商队交出去都是常理,毕竟他要保住家人和村民,两支商队的头目都吓破了胆子,他们一共带着十多个护卫,算上商队自己的青壮有个几十号,可这些人凭借宅院据守还可以,出去那就只有死路一条,商队和郑家说,如果能护着他们,那就把商货分出一半作为报酬,他们也没有动强的本领,要知道郑家男丁虽然少,真动起手来,杀光商队上下不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