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射击效果不佳,鲁肃立刻改换战法,命人取来百余只装满石脂的陶罐备用。
壕沟被填平,高览松了一口气,派人通知袁绍。袁绍大喜,再次派甲骑出击。号角声长鸣,一百甲骑冲出了大营,穿过高览的阵地,在阵前一字排开,列成横阵。
“甲什,破——”甲骑都伯举起手中的长矛,晃了晃,厉声大喝。
“破!破!破!”排在最左侧的十名甲士放开马蹄,放平长矛,组成矢形突击阵,向鲁肃的阵地冲去。
鲁肃站在沙丘上,挥了挥手。“弩车准备!石脂弹准备!”
“喏!”强弩校尉谢宽大声喝应,弩车开始上弦、上箭,百余步卒挟着陶罐,赶到壕沟前,用准备好的绳子系好陶罐,甩动绳子,开始蓄势。
甲骑越来越近,一百步,五十步,三十步,二十步,直到阵前的士卒已经能感受到甲骑扑面而来的风声时,鲁肃轻轻一挥手。
“发!”谢宽一声大喝,十架弩车同时咆哮,十枝巨箭呼啸而出。
袁绍还有七八千由胡人组成的骑兵,孙坚、孙策父子加起来只有不到两千。孙坚本人的亲卫骑只有三百人,除了担当近卫之外就是充当斥候。阎行所领的千余骑发挥作用比较大,不仅维持了孙坚、孙策之间的联络,还在汾丘、龙渊、黄水三次战役中大放异彩,都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这取决于一个因素:汉军骑士在白刃战上有明显的优势。中原地形不比草原,没有那么大的空间供胡骑游击骑射,大多是近距离的白刃战。装备精良,训练严格,敢打敢拼的汉军骑士大占上风,再加上阎行突出的个人能力,孙策的亲卫骑屡次以少胜多,功勋卓著。
说是亲卫骑,其实阎行大部分时候都作为独立的骑兵营在用,在孙策身边的时候并不多。出于对阎行和他所领千余骑士的忌惮,袁绍将胡骑集中使用,不给阎行各个击破的机会。即使阎行再善战,面对数倍于己的胡骑,他也没什么机会。
胡骑在官渡水北立阵,离两个战场都只不足十里,瞬息可至,甄俨危险,他们可以增援甄俨。高览击破了鲁肃的阵地,他们可以尾随掩杀,倒也是不耽误。是以沮授虽然不赞成袁绍的心态,却也没坚持反对。
实际上,他们在此立阵,不用出击就形成了足够的威胁。听说胡骑在甄俨身后集结,正猛攻甄俨阵地的孙坚立刻鸣金收兵,重整阵型,加强了对右翼的保护,防止胡骑突击。这些穿简单皮甲的胡骑虽然不能像甲骑一样直接冲击,可是一旦被他们绕到侧翼或身后,威胁依然很大。
收到消息,沮授也只能苦笑。郭图是个聪明人,但他就是太聪明了,喜欢弄巧。两军作战,虚虚实实,任何时候都在留一手。就眼下的形势而言,既然袁绍不肯直接西行入洛阳,一心想击败孙策再走,那就应该集中兵力猛攻,争取以最快的时间突破鲁肃的阵地,与孙策对决。这时候还分兵岂不是耽误时间?
也许郭图知道什么却没告诉我吧?沮授站在官渡水边,看看南方,暗自苦笑。他和郭图都是谋士,但郭图才是袁绍的心腹,他负责情报,掌握很多第一手信息,而他只能听到袁绍愿意让他听到的。
整个战场的形势是西北高,东南低,官渡水南侧就是大泽,中牟的西侧是面积广大的圃田泽,东侧则是面积小得多的中牟泽,长得茂盛的芦苇。鲁肃的阵地立在一片沙丘之上,像一道城墙,挡住了身后孙策的大营,从这里只能看到立在中军的望台。
望台上有孙策的将旗,将旗下有几个人影,应该就是孙策和郭嘉等人。他们和袁绍、郭图一样,正在观战。一想到郭图、郭嘉叔侄分投两方,而且都能成为各自主公的心腹,沮授就有些羡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