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肯定是我们笑到最后,黄琬、袁绍都是半截入土的人了,等不起的是他们。”李严想了想,突然说道:“将军,既然如此,我们何不折向北,去奔郏县,切断黄琬与洛阳的通道?”
黄忠想了想。“你们可以商量一下,看看是否可行。”
“喏。”李严拿起地图和纸条,兴冲冲的去了。
黄忠叫来了卫士,走出大帐,开始例行的巡营。他要走遍每一个大营,与尽可能多的士卒见面,关心他们的生活,安抚他们的心情,处理他们之间的纠纷,尤其是要查看那些刚从讲武堂毕业的学生。今年是讲武堂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批学生毕业,以前的讲武堂学生都是从各营抽调出来的精锐,本身就有丰富的战斗经验,到讲武堂是进修,系统的学习用兵技巧,弥补他们的短板。李严这一批讲武堂毕业生入学之前没有军营经历,多少有些书生意气,和老兵之间常有摩擦,需要他这个主将调解或仲裁,帮他们顺利渡过这几个月的适应期。
一万多人,七八个大营,一圈走下来已是半夜。大部分将士都已经入睡了,黄忠才回到中军大帐。即使是最强壮的卫士这时候也感到疲惫,与换班的袍泽交待完事情后,就抓紧时间洗漱,钻进帐篷休息了。黄忠却还不能休息,李严等人研究出几个方案,正等着他审阅。
黄忠解了甲,李严提来准备好的凉水,浇在黄忠的身上,黄忠迅速洗了一遍,擦干身体,换上干净战袍,舒展身体,在帐中练起了导引术。不用他吩咐,李严开始口述拟好的方案。他经验丰富,节奏掌握得正好,黄忠练完,他正好结束。
“这么说,不去郏县?”
“是的,就算能攻下郏县,也未必守得住,反而自缚手脚,患得患失,不如全无牵挂,相机而动。”李严有些脸红。“将军,你……是不是早就想到了这一点?”
黄忠看看李严。“正方,我想到了是我的经验所得,你们经过讨论得到结果,就是你们的经验,和我直接告诉你们是不一样的。”他来回转了两圈,又说道:“还有一件事,你们没有考虑到。将军一直与董越有来往,黄琬到了颍川,董越不会放过这个机会的。”
李严一拍脑袋,恍然大悟。
鱼齿山北麓,湛浦侧。
湛浦并不算大,方圆五十余步,但水质清澈,适合饮用。湛浦北侧还有一片坡地,名为湛阪,南侧数百步远就是湛水,地势低洼,到处是茂密的水草,无法列阵,尤其是对骑兵非常不利。
黄忠知道麹义有五千骑兵,他只有两百亲卫骑,差距悬殊,不能大意。离开鲁阳,进入颍川后,他一直非常小心,选择驻营地时首先考虑的就是不能给骑兵突袭的机会。颍川以平原为主,是适合骑兵奔驰的地形,麹义又是出自边地的将领,不会不利用这一点。
好在黄忠手里有图,一份非常详尽的军用地图,详尽到湛浦有多大,水质好不好,能够满足多少人马日常用水都一清二楚,甚至标注了不同季节的水位。有这份地图在手,黄忠对颍川地形了如指掌,大大减轻了对斥候的依赖,也增强了取胜的信心。
尽管如此,黄忠还是不敢大意。下令扎营前,他在亲卫骑的陪同下亲自查看了地形,确认没有明显的漏洞,又在关键位置安排好暗哨,这才回到大营。亲卫准备好了晚饭,一碗米饭,一碟酱,几片熟牛肉,一杯酒,和普通士卒吃得一模一样。黄忠几口吃完,一边抹嘴一边让军谋将收到的消息取来。
军司马李严捧着一卷纸快步走了进来,跪坐在黄忠面前。一手将案上的杯盘推到一边,一边摊开手中的纸卷。黄忠看看他,嘴角微挑。“有什么发现?”
“将军,我觉得黄琬这些天立营的地点有些诡异。”
“诡异?”
“是的。”李严将纸卷展开,这是一幅地图,里面夹着一张纸,上面写着几个地名。“我对照地图,仔细查看了一番,发现这些地点有一个共同点,都非常适合伏击。”
“哦?”黄忠凑了过去,盯着地图看了又看,嘴角挑起一丝笑意。“正方,还有吗?”
“还有?”李严抬起头,看着黄忠,摇摇头。“我暂时想不起来了。将军,你发现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