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朗很惊讶。“你在蒲姑陂已经与孙策的部下交过手?”
“千真万确,不敢有一丝隐瞒。”
王朗看着刘和,相信了他的话。这种丢人的事,刘和应该不会编出来丢自己的脸。看得出来,刘和是真心向他请教。王朗低下头,心头掠过一阵阵不安。他知道孙策擅长用兵,这次率轻骑来往于朐县、郯县就是一个例子,陶应私下里不知道多庆幸自己有这样的盟友。如果不是孙策,东海已非陶谦所有。
但他还是第一次知道孙策的部下有这么强的战斗力。如果是这样的话,徐州恐怕既不是刘和的,也不是陶谦的,最后会变成孙策的。孙策已经拥有荆州、豫州、扬州,如果再占据徐州,天下三分有其一。他还能安于臣位,尊奉朝廷吗?
王朗眉心皱得越来越紧,他思索了很久,咬咬牙,做了一个决定。“将军,比武不过是匹夫之勇,胜负无关大局。但孙策好行险,如果你们能将他调离峄山,也许有机会伏击他。”
“怎么才能将他调离峄山?”
王朗看看刘和。“将军,我虽然不懂用兵,却也知道攻其必救,却也知道扬长避短,避实击虚,将军是统兵之人,还要我来指点吗?”
刘和眼珠转了转,慢慢吐出两个字:“朐县?”
王朗一声不吭,但他的意思已经很清楚。郯县是郡治,城坚池深,急切之间难攻。朐县只是一个普通的县城,防守力量有限,但支持陶谦和孙策的麋家偏偏在朐县。孙策之前为了救麋家,不顾危险,以轻骑急行四五里,只是刘和当时不知情,没能抓住机会。如果派人抢攻朐县,孙策肯定会再次驰援。他只有一千骑,面对三千骑的突袭,他必败无疑。
刘和向王朗深施一礼。“多谢先生。”
王朗长叹道:“知我罪我,其唯春秋。”
陶应原本还担心孙策推脱,听孙策说也有此意,顿时大喜。
两人就在山坡上席地而坐,商量起来。孙策没有直接说奔袭广陵的计划,这件事他还要再考虑。他对陶应说,他想向刘和约战,要派勇士和刘和比武。
陶应刚刚看了一场比武,但胜负来得太快,意犹未尽,听了孙策这个建议,正中下怀,连声叫好。孙策趁势提出自己马力不足,请陶应多拨一些粮食,陶应满口答应,立刻让人安排。不过他更关心的还是约战。当着他的面,孙策让顾徽写了一封战书,由陶应派人送往下邳城。
两军结盟,孙策很客气,主动将主将的身份让给他陶应,他只是配合陶应作战的客将。这么做是为了扶陶应上位。陶应是他一手带出来的,远比陶商更亲近,陶应的地位越稳固,对他越有利。陶应对此心知肚明,投桃报李,事事和孙策商量,绝不敢自作主张。
看着使者带着战书下山,陶应已经有些迫不及待,眉开眼笑地说道:“将军,在哪儿比武好?”
——
“比武?”刘和放下战书,打量了一眼使者王朗,忍不住笑了一声:“这是谁的主意?”
“当然是陶将军。”王朗严肃的说道:“孙将军是会稽太守,他只是来助阵的。”
刘和有些诧异,重新打量了王朗两眼。“敢问足下姓名?何处人氏?”
“郯县王朗。”王朗不卑不亢地拱拱手。
刘和大吃一惊,连忙起身,来到王朗面前。“你是故太尉杨公弟子王君景兴?”
王朗点点头,面色平静。